稻城的規劃,除了少了一座文明之光學院外,其它的與京城無異。
還有一個算的上差彆的地方,就是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坐北南觀一望無際,東西開闊予取予求。
可以說現在的華族,什麼都不缺,就缺人。
華夏民族從誕生起,人口數量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持續萬年。
是有原因的,除了糧食充足,養得起這許多人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土地的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勞動力的追求。
自從稻城開始開發以來,特彆是在弓長那個部落聯盟加入以後,勞作之餘,所有人都養成了一個共同的口頭禪“要是我們的人再多一些就好了。”
這個口頭禪,體現的是一套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當權者完全相反的追求。
他們希望的永遠是人越少越好,可以與他們分享資源的人越少越好。
他們唯一希望人多的時候,就是希望那些可以供他們差遣剝削的勞動者變多。
而我們希望的,是同誌越來越多。
稻城的冬至,一如其它地方的華族成員一樣,歡聚一堂,慶祝新年伊始。
特彆之處在於,今年稻城的冬至,有一個很重要的發明將被展示給在此城的所有人看。
也是因為織娘那基因裡的漁獵習性使然,除了按照跡天涯的要求,抓緊開荒修路外。
她擠出了所有閒暇的時間,用來組織族人們造船。
目的隻有一個,帶領華夏族群將觸角伸向海邊。讓更多像她一樣的漁獵族群,成為華族的一員。
這是屬於織娘的“火種”計劃。
自己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之後,就會願意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過幸福的日子。
“達則兼濟天下。”一直就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追求。
要實現織娘的“火種”計劃,就必須要有像樣的水上工具。她要帶著華夏文明的所有偉大發現,去吸引那些漁獵文明的加入。
而今天,就是這個由織娘主持,船長參謀,龜行設計的“文明之輪”下水的日子。
前文中我們提到過龜行這個人,他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他總是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自己所養的一隻烏龜。
在這之前,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龜行觀察到烏龜在水中的自如姿態,尤其是在水麵上悠然前行的模樣,這啟發了他構想出一種新型船隻的可能性。
直到定居稻城,他才有了將觀察中的領悟付諸實踐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次獲得了織娘極大支持的實踐,引發了對水上航行工具的巨大革新。
龜行先是選取了幾根粗壯且質地堅硬的樹乾,這些樹乾是開荒過程中,織娘特意安排族人們聯手砍伐並精心挑選的,確保它們的強度足以支撐起船隻的主體框架。
隨後,龜行模仿烏龜殼的中空結構,他將樹乾拚接在一起,形成船隻的基本形狀,采用了榫卯結構,確保連接牢固可靠。
通過觀察支楞蓋房子時得到的靈感,龜行通過樹乾之間的拚湊,創造出可以容納人員的空間。
受烏龜四肢形態的啟發,龜行又設計了類似烏龜腳蹼的船槳,巧妙地運用了阿德傳授的杠杆原理,使船隻能夠在人力驅動下快速前行。
他還注意到了烏龜的穩定性,所以在設計船隻底部時,儘量使其寬闊平坦,增加船隻在水中的浮力和穩定性。
為了操控船隻,他借鑒了烏龜的頭部和尾部運動,並充分模仿了其運動時的靈活性,設置了類似船舵的裝置,以便控製船隻的方向。
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龜行最終創造出了比獨木舟更為先進、穩定且高效的船隻,這艘船不僅能夠搭載更多的人和貨物,還能夠在水中靈活操縱。
這種設計,與單純的帆船相比,可以在風向不利的時候,仍舊可以保持快速的航行。
這項偉大的創新不僅解決了族人跨越水域的難題,也為許多年以後的航海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華族能夠在更廣闊的水域中探索與生存,極大地推進了華夏文明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進程。
早已急不可耐的船長,早已在‘文明之輪’上立定。她對著岸邊圍觀的族群,為首的織娘,催促道“發布命令吧,織娘。”
船長,自然就是這第一艘文明之輪的第一任船長。
龜行站在船長的右後方,他的身後,是許多從原漁獵民族中選出的最優秀的水手們。
早已準備好一切的船員們,都在目光莊重地望著織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