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國箭奴!
無國都城江寧府,尋常百姓謂之都城,下轄縣府各級官員稱之王城。占地萬畝,人口近百萬,在天雲大地是位列居前的大城。
吳國皇宮便位於江寧府正中,三日一朝,議商國事。
宮內除早朝的宣德大殿,另設一處偏殿,謂之議事殿。
每旬第一日,皇帝楊德威都會下朝之後,來此殿與少部分朝中重臣商議要事或隨便聊聊。
早前的楊德威軍伍出身,心機深沉謀勇兼備善從眾議,很受部下愛戴。但自從殺掉意欲鏟除他的王上呂執中,自建國號背北稱帝之後,就變得疑心頗重寧守偏安。
這種性格變化也有好處,萬分珍惜自己小地盤的楊德威早些年多施仁政,愛戴百姓,也算將吳國治理得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若不然穀雨也不會帶著秦無衣繞過梁國,跋山涉水跑到這裡來。
可惜近幾年周邊幾國又開始連年征戰,打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今天來議事殿就是梁國又攻打岐國的事。
梁國在吳國正北,兩國邊境綿長。而岐國在吳國西北,僅一城與吳國接壤。
“眾愛卿,如何看待此事啊?”楊德威黃袍紗帽,一身便裝,坐在議事殿正中的位置上。
丞相令狐宣武拱手道“岐國弱小,甚於幽國,僅有七個小府,國主李從嚴善文書畫,為人柔弱,不斷剛勇,當初雲梁意欲攻打幽國之時,請其聯兵,李從嚴遊移不定,竟有趁亂打劫之意。有此國君,岐國怕是指日即破。”
丞相說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麵容靜肅,便不再言。
楊德威點點頭“丞相所言極是,眾愛卿,梁國窮兵黷武連年征伐,這是意欲何為呀?”
殿內其餘重臣都如老僧入定,眉眼低垂,似在沉思,儘皆不言。
各個都在心裡說,我們還說個屁呀!
令狐宣武就差指著你鼻子明說了,你跟那個李從嚴有什麼區彆?當初梁雲兩國攻打幽國,讓你出兵牽製,保持各國之間的平衡,可你呢,一樣不斷剛勇,還把顏正卿逼死了,誰還敢說。
現在你讓大夥說啥?幽國還有名將薛懷恩屠禦風,李從嚴有誰,有寫詩畫畫的一眾後宮?
這時太尉蘇秉彧說話了,不能讓皇帝下不來呀。
隻見他拱手言道“幽雲燕岐本就小國,當初幽國攻破燕國,實乃不智之舉,由此引發此番戰亂,現幽雲十六州並於雲國,燕國十郡其得四郡,梁國得東北六郡。梁國攻岐,平西北,便與西夏隔山相對,中間岐國屏障一消,怕是連年征伐的梁國,便要枕戈待旦修養下去了。”
“怕不僅如此吧?”新任禦史韓明誨把話接了過去。
“幽國滅燕蘇大人豈不知所因何事?此事以儘,薛懷恩意在民族,不可昧心妄論!如今梁國平定北方,必會與西夏建交買馬,意圖以如子落棋盤,南下之意昭然若揭。此番局勢,陛下應向雲國遣使,儘快聯合,以其牽製梁國!”
說到這裡,韓明誨望著眾臣一聲冷笑“嗬!一個顏正卿就把你們的骨頭都壓折了嗎?何以各位心念自知皆不進言?”
韓明誨能被舉薦禦史,自是才學聲望隆盛於吳,上任以來一把火沒燒呢,誰也不想輕觸其鋒。於是眾臣紛紛附和,儘言梁國窮兵黷武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臣有話說。”負責禮部的少府闞澤讓直接站了出來。
“近幾十年來,我國一直與梁國和睦相處,友鄰從善,皆未有刀兵之事。且梁國連年征戰,國力虛空,其以何由南下起兵?故此,請皇上三思與窮僻北疆結盟之事。臣以此為,實乃激怒梁國授柄其予,乃下下之策矣。”
“闞少府倒是好俠義,近年與梁國相交,你的宅府也是越來越大了。”
太傅澹台瑜齊站了出來“是不是你還想告訴皇上,梁國太子劉繼隆武峰山狩獵,也就是打打野獸玩?”
闞澤讓一下跳了起來“澹台老兒,你無須含沙射影,有話明言!”
“你個沒見過錢的田舍郎,有何顏麵統理禮部……”
眾人一看,這是要在皇上麵前打起來呀,這哪行,趕緊把兩邊攔住,勸回座位。
楊德威麵色平靜地哼了一聲,擺擺手道“無須如此,此事容後再議,蘇愛卿,近日揚州那邊可好?”
大臣意見相左是楊德威願意看到的,他們要是都一夥了,自己這個皇帝還當個屁。但顏正卿的事,他也得做出姿態。其實事後他也有些覺得過了,以至於現在丞相和禦史都因此對自己有意見,問一下顏正卿的後人,便算安慰了吳國的這些讀書人。
蘇秉彧拱手回道“皇上明君治天下,揚州亦如江寧府,官民祥和,安居樂業。吳孟學執政寬仁,民聲頗佳。袁牧野治軍有方,心唯此念。”
楊德威一挑濃眉“哦,且與朕說說看。”
這向上奏報,每一個字都有含義,蘇秉彧和一朝眾臣都明白皇上想知道什麼,但他評了袁牧野一句心唯此念,其實就是挖了個大坑。
掌軍之將是楊德威最喜疑心的地方。
“臣也是今日知曉,前幾日舍妹拜訪了一次將軍府,沒想到揚州的將軍府兵嚴整肅,竟無半點聲色歌舞,舍妹還說送與他幾個外寵,但將軍夫人拒絕了,嗬嗬,舍妹口無遮攔,說在將軍府行文雅事委實求之即過。
這話一說,一眾大臣心都揪起來了,揚州是吳國第二大府,袁牧野的位置非同小可!
蘇秉彧裝作玩笑,嗬嗬一個“竟無半點聲色歌舞,行文雅事求之即過”,這是把袁牧野往鍘刀上推呀!
但也確實,之前中土鼎盛時期,出長安即洛陽,過洛陽便揚州,聲色犬馬非從不宵禁的揚州為首。
揚州歌姬天下聞名,你袁牧野好歹養兩個呀。
楊德威一皺眉,叫了一聲貼身太監“曹成順,你說說。”
曹成順往邊上挪了一步,尖著嗓子說道“前些時日,揚州流風坊一首詩遍傳士林,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