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丞相、蠻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準備開赴夷洲。”探子進了營帳,忙下拜彙報道。
在探子抬頭的那一瞬間,他所看到的場景將永遠銘刻在他的記憶中。營帳內的氛圍緊繃至極,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和期待。諸葛亮的眼神中透露著冷靜與計算,他知道這個消息可能改變整個戰役的走向。趙雲和馬岱互相對視,眼中閃爍著詢問的光芒,仿佛在默默交流對策。
而孟獲,他那雄壯的身軀似乎在這消息的打擊下更為挺拔,眼中閃爍的不僅是光芒,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興奮。他大笑的聲音打破了營帳的寧靜,他那鏗鏘有力的笑聲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鬥將是一場震撼人心的大戰。
“時機來了!”孟獲站起身,聲音中滿是自信和戰鬥的渴望,“孫權此舉正中我下懷。”
探子跪在地上,不敢動彈,他能感受到來自高位者的氣壓,尤其是諸葛亮那銳利的目光。他知道,自己帶來的這個消息是極其重要的,也極可能是生死攸關的。
孟獲聽到這個消息還好,不動聲色,畢竟他早就在等這個消息了,但諸葛亮等人聽到這個消息卻是麵上一愣,隨後便是紛紛驚喜得站了起來,更有將領扶起探子後問道:“當真?”
“軍中無戲言!”探子趕忙再次拜道。
“哈哈哈,起來吧,關將軍,不要為難這位兄弟了。”孟獲出言勸道。
那探子向孟獲投來感激的眼神。
關興則是撓了撓頭,出聲道:“是末將失態了,還請丞相、蠻王海涵。”
諸葛亮緩緩地站起身,走到探子麵前,低頭看著他。他的語氣平靜,但每一個字都沉甸甸地打在探子的心頭:“你做得很好。現在,我需要你繼續去收集情報,了解東吳艦隊的具體動向。”
探子連忙點頭,心中感激丞相的信任和委托,“屬下定不辱命!”
諸葛亮回到座位,目光轉向眾將,
眾人對東吳出兵夷洲的看法各異,但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這對於他們當前的戰略意味著什麼。
諸葛亮首先分析道:“東吳此舉,顯然是想在混亂中謀取利益,孫權野心不小,欲借此機會擴張領土。然而且不論其成敗,此舉對我等而言,既是機遇亦是挑戰。”
趙雲點頭附和:“丞相所言極是,東吳若取夷洲,則後方穩固,恐會長期與我為敵。必須謹慎應對。”
馬岱則從軍事角度出發:“東吳一旦分兵夷洲,其本土防禦必然空虛,我們或可利用此點,加速北進計劃。”
薑維沉思後提出自己的見解:“此乃雙刃劍,東吳若得手,則實力增強;若失敗,則元氣大傷。我等應靜觀其變,隨機應變。”
馬超和兀突骨交換了一個眼神,後者代表南中將領發表意見:“蠻軍願意聽從丞相調遣,無論東吳形勢如何變化,我們都將堅守聯盟,共同對抗外敵。”
阿會喃也補充道:“南中勇士雖不善水戰,但陸戰足以讓任何敵人聞風喪膽。我們願意成為蜀漢的堅實後盾。”
孟獲見眾將議論紛紛,各有見地,心中暗自欣慰。他清楚,這樣的討論對於統一思想、明確行動方針至關重要。“各位的意見我都聽到了,”孟獲最終開口,“這便是我們進軍曹魏的時機,乘吳國關注不在北方,我等需急速進軍潼關,早日將洛陽拿下。”
“蠻王的意思也就是我的意思,明日辰時擂鼓點兵,兵發潼關。”諸葛亮起身,中氣十足的說道。
營帳內的氣氛突然轉變,從緊張轉為忙碌。將領們迅速行動起來,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探子靜靜地離開了營帳,心中充滿了敬畏和自豪。他知道,他剛剛見證的這一刻,將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夜色的掩映下,探子消失在黑暗中,他的任務還未結束,而他剛剛所見所聞,將成為他一生中最激動人心的記憶。
諸葛亮和眾將的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蠻軍的原始戰力,蜀軍的智謀和勇氣,以及吳國的軍事行動,所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夜幕下的蜀營,表麵上看似平靜,然而內部卻是一片熱火朝天。每個士兵都在檢查裝備,每匹戰馬都在喂養,每個將領都在布置任務。整個蜀營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被諸葛亮這位大師巧手操作,準備在曆史的舞台上展現其最精彩的表演。
第二日一早,隻聽得鼓聲急促的響起,“咚!咚!咚!”
三通鼓響,眾軍士集合完畢。
在最後的鼓聲漸漸消散之後,整個軍營一片寂靜。諸葛亮身著長衫,站在高高的將台上,望著下方整齊的士卒和將領們。他的眼神堅定而深邃,如同秋水中的寒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眾將士!”諸葛亮的聲音清晰而響亮,回蕩在清晨的空氣中,“我們即將踏上征程,前往潼關,直麵曹魏的雄關險阻。這不僅是一場對力量和勇氣的考驗,更是對智慧和策略的挑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緩步沿著將台行走,確保每個角落的士兵都能看到他,感受到他的存在。“東吳已動,目標直指夷洲,其國內空虛。此乃天賜良機,我們須在孫權回師之前,穩固我們的北進策略,一舉突破曹魏的防線。”
諸葛亮停下來,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我知道,你們每個人都是精挑細選的勇士,你們的膽識和武藝,都是我蜀漢的驕傲。但此番出征,非同小可,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勇猛,更需要冷靜與機智。”
他指向心中的地圖,“潼關乃是天下雄關之一,易守難攻。我們必須以非常之策,方能取得勝利。為此,我已備下數條計策,包括誘敵深入、分兵繞擊等多方案並行,以應對不同的戰場變化。”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語氣更加堅定,“記住,戰場上的形勢千變萬化,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臨危不亂。不論麵對何種局麵,都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發揮我們的最大優勢。”
他再次環視全軍,“今日,我不僅僅是蜀漢的丞相,更是一名普通的戰士,我將與各位並肩作戰,共同麵對一切挑戰。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蜀漢的繁榮穩定,為了我們的家園和親人!”
伴隨著諸葛亮激昂的話語,軍心被深深觸動。士兵們的眼中燃燒著鬥誌的火焰,他們齊聲回應:“願隨丞相,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諸葛亮抽出腰間的長劍,高舉過頭,“如此,便讓我們共同啟程,目標潼關,展現我蜀漢男兒的英勇!”
隨著諸葛亮的命令,戰鼓再次響起,催人奮進。蜀漢的軍隊,像一條巨龍般緩緩啟動,向著北方的雄關進發。而在這支軍隊中,每一個人都充滿了不屈的戰意和堅定的信念,他們相信,隻要跟隨他們的丞相,定能創造屬於蜀漢的輝煌。
而在他們身後,孟獲和其他將領也做好了全力支援的準備,他們將作為後盾,確保這場北進能夠順利進行。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次團結一心,共同對外的宣言。
就這樣,在一天天的行軍中,諸葛亮不斷激勵著他的士兵,用他的智慧和決斷,引領著蜀漢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了那雄偉壯麗的潼關,那裡將是他們智慧和勇氣的試煉場。
卻說魏國收到蜀國再次出兵的消息,朝中大臣頓時慌了神,
隨著蜀國出兵的消息傳至魏國,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場急迫的戰略討論。太尉司馬懿、後將軍曹洪、鎮西將軍長史郭淮、右將軍夏侯霸等軍中要員齊聚一堂,麵色凝重地審視著眼前的沙盤,模擬著即將到來的戰事。
司馬懿首先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自信:“諸葛亮非比尋常,此次行動必有深謀。我們必須審慎布防,不能讓他得逞。”
曹洪,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皺著眉頭分析道:“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是他們的致命弱點。我們應當利用這一點,采取拖延戰術,消耗敵人的體力和意誌。”
郭淮接著提出自己的見解:“潼關地勢險要,我建議加固防禦工事,同時派出小股部隊不斷騷擾,以探明敵軍虛實。”
夏侯霸則傾向於主動出擊:“我軍應積極籌謀,發起快速打擊,趁敵軍尚未完全集結,打亂其部署。”
議論聲此起彼伏,每位將領都試圖以自己的戰法為魏國爭取勝利。然而,時間緊迫下,需要快速做出決策。
在眾將領爭論不休時,曹洪站了出來,他的聲音在殿堂中顯得格外響亮:“諸位,且慢。諸葛亮多智,而潼關重要,非勇猛之將難以鎮守。老夫認為,唯有郝昭能擔此重任。”
司馬懿聽後,沉吟不語,片刻之後點頭讚同:“郝昭雖年輕,但勇猛果敢,正是守關的最佳人選。”
郭淮和夏侯霸也紛紛表示支持。於是,戰略方案迅速得到統一,決定由郝昭鎮守潼關,同時命令沿途的城池加強警戒,構建起一道堅實的防線,同時派司馬懿總督潼關所有事宜。
不久,年輕的郝昭被召見。麵對魏國皇帝曹睿,郝昭表現出了無比的忠誠與決心。曹睿深知郝昭的能力,當即加封他為關內侯,賦予其全權指揮潼關的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