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昭和司馬懿領命而去,抵達潼關後立即著手整頓軍務。他倆深知責任重大,日夜不歇地巡視關隘,布置防線,確保每一處都堅不可摧。他還特彆強化了士氣,鼓勵士兵們為國儘忠,誓死守護潼關。
就在魏國緊張布防的同時,蜀國的大軍也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穩步推進。兩強的較量,即將在潼關展開。
不多日,蜀軍到達潼關之下,望著眼前巍峨的城關,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郝昭的防備之嚴密。然而,智者如他,不會輕易放棄。於是,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正式拉開了帷幕。
郝昭站在潼關的城牆之上,他的目光堅毅而深邃,注視著遠方蜀軍的動向。他知曉,這場守城之戰不僅是對自己指揮能力的考驗,更是對魏國榮譽和士氣的一次重大挑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采取了多種策略試圖攻破潼關。他們使用了衝車、雲梯等攻城器械,試圖強行突破關口。然而,郝昭對每一種攻城方式都準備了相應的防禦措施。他命令士兵們以巨石、熱油對抗雲梯,用鋒利的箭矢和猛烈的烽火阻擊衝車。每當蜀軍的攻勢看似即將突破防線時,郝昭總能及時調整部署,鞏固防線。
在防守間隙,郝昭沒有忽視對士兵的精神鼓勵。他親自下到兵營,與士兵們交談,了解他們的需要與難處。麵對食物和水資源的短缺,他更是與士兵們同吃同住,拒絕任何特殊待遇。這種與兵共苦的領導風範,極大地提升了士氣,讓每一個士兵都甘願為他效死。
在郝昭的精心布防和堅定指揮下,潼關似乎化作了一道無懈可擊的鐵壁。每當諸葛亮設下計謀試圖引誘魏軍出擊,郝昭總是謹慎地評估形勢,不被假象所迷惑。他的穩重和耐心,讓所有急於求成的策略都歸於無效。
夜幕降臨時,郝昭會獨自一人走上城牆,望著滿天繁星,思考著戰事的進展。他知道,雖然目前成功地守住了潼關,但戰爭的變數無數,不能有絲毫懈怠。這樣的夜晚,他既是一個孤獨的守護者,也是數萬魏軍的堅強後盾。
半個月的時間,在拉鋸戰中緩緩流逝。儘管蜀國軍隊屢次調整戰術,加強攻勢,潼關依然固若金湯。諸葛亮雖有千計,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戰事眼見著一直膠著,但又沒有什麼變化。
蜀軍後方,永安城內,李嚴派遣都尉苟安負責運送糧米到前線進行交割。然而,由於苟安好酒且在路上怠慢職責,導致延誤了十天的時間。
對此,孔明非常憤怒。
接到糧草後,諸葛亮嚴厲地質問苟安:“在我們的軍隊中,糧食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誤了三天,就應該被處斬!你現在已經誤了十天,你還有什麼理由可說?”隨後,他命令將苟安推出去斬首。
長史楊儀見狀,急忙上前勸阻道:“苟安是李嚴的人,而且西川的許多錢糧都是通過他來運送的。如果我們殺了他,以後就沒有人敢送糧了。”
聽到這裡,孔明才稍微冷靜下來,略一思索,他下令解除了苟安的束縛,但仍然決定對他進行杖責,打了他八十下後放他離開。
苟安受到這樣的懲罰,卻並沒有留有一命的感激,反而心中充滿了怨恨。於是,他連夜帶著五六個親信騎兵,直接奔向了魏寨投降。
司馬懿接見了他,苟安向他詳細彙報了之前的事情。
司馬懿聽後說道:“雖然你這麼說,但孔明是個多謀的人,你的話很難讓人相信。如果你能為我立一件大功,我會奏請天子,保舉你為上將。”
苟安毫不猶豫地表示願意效力。
“還請大人吩咐!”苟安拜道。
司馬懿繼續說道:“你可以回到成都,散布流言說孔明有反叛之意,打算自立為帝。如果你能讓你們的主公召回孔明,那就是你的大功了。”苟安聽後,立刻表示會按照司馬懿的指示行事。
苟安允諾後,立即返回成都。他見到宦官後,散布了關於孔明的流言蜚語,聲稱孔明自恃功勞巨大,遲早會篡奪國家權力。
在三國時期的紛亂年代,信息的傳播並沒有現代那般迅速明確,多是依靠人的口口相傳。苟安深諳此種傳播方式的奧妙,於是他開始在成都的各大茶樓、酒肆中講述他所謂的“真相”。他說諸葛亮在軍中的權力過於集中,且常年在外征戰,漸生異心,意欲取劉禪而代之。
這些話很快就從市井傳進了宮中,一時間,成都的街巷充斥著關於諸葛亮可能造反的議論。朝中的官員們聽此消息後,反應各異。有的表示震驚,難以置信;有的則心存疑慮,對諸葛亮的忠誠產生動搖;也有明智者,認為這是謠言,意在離間君臣關係。
在這波謠言中,最為難做的便是劉禪。這位年輕的君王,雖然才智不及先帝,卻也深知諸葛亮的重要性。他在聽聞謠言後,心中極度糾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他召見了幾位親信大臣,希望能聽到不同的意見以便做出判斷。
然而,謠言的效果顯然已經開始顯現,一些平日裡與諸葛亮不和的官員開始趁機表達他們的擔憂,認為此風不可長,必須早做防範。他們建議劉禪應立即下旨召回諸葛亮,削弱其兵權,甚至有人提議秘密處死以絕後患。
與此同時,城中的百姓也對這一消息感到不安,諸葛亮在民間有著極高的聲望,民眾多視其為國柱。苟安所散播的流言,使得民心惶惶,不知該信何人。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忠於劉備的老臣,聽聞此事後非常憤怒。他們很清楚諸葛亮的為人和貢獻,於是紛紛上書劉禪,力保諸葛亮的清白,並請求徹查此事,找出造謠者,嚴懲不貸。
劉禪麵對朝堂上的爭論和民間的惶恐,深感壓力重大。他知道,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失去一位股肱之臣,更可能導致國家動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宮內的宦官趁機進言。
宦官們建議說:“可以下詔讓孔明回到成都,剝奪他的兵權,以防止他發動叛亂。”
後主聽從了宦官的建議,決定下詔讓孔明班師回朝。
然而,蔣琬站出來反對這個決定。
蔣琬上奏說:“丞相自從出征以來,已經連續建立了許多偉大的功績,為什麼要無緣無故地讓他回來呢?”
後主回答道:“我有一件機密的事情需要和丞相當麵商議。”
於是,劉禪派遣使者帶著詔書,連夜趕往前線,命令孔明立刻回朝。
劉禪的詔令被送至潼關大寨,孔明接過來仔細閱讀後,深感無奈。
他抬頭望向天空,長歎道:“主上年紀尚輕,身邊必然有奸佞之臣誤導。我本想在此建立功勳,為何突然要我撤回?如果我不遵命返回,便是對主上的不敬。然而,若我奉命撤退,恐怕日後將再難找到這樣的機會。”
薑維聽聞此言,心中憂慮,便問道:“若我軍撤退,司馬懿趁機發動攻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孔明沉思片刻,緩緩道:“如今我軍撤退,可采取分兵五路的策略。今日先從這個營地開始撤退。比如營內有一千士兵,我們可以挖掘兩千個灶台,明日則挖掘三千個,後日再增至四千個。每日撤退時,都要增加灶台的數量。”
楊儀聽後,疑惑地問:“昔日孫臏用添兵減灶之法成功擒獲龐滑,如今丞相卻要我們在撤退時增加灶台數量,這是何故?”
孔明解釋道:“司馬懿善於用兵,知道我軍撤退,必然會派兵追趕。他會疑心我軍設有伏兵,因此會在舊營內仔細數灶台的數量。當他發現每日都在增加灶台數量時,便會疑惑我軍是否真的在撤退。這種不確定性將使他不敢輕易追擊。我軍便可緩慢而安全地撤退,避免損兵折將的風險。”
正當孔明準備下令全軍撤退時,孟獲卻是看不下去了。
“丞相,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如此回去,豈不是將這大好機會浪費了?”孟獲出言勸諫。
“孤一生忠貞,主上既招孤回去,孤卻是不得不回。”諸葛亮也有些無奈,他這一生受名聲所累,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若是如此,某家有一計,或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孟獲眼珠一轉,準備獻上計來。
“哦,蠻王有何妙計?”諸葛亮好奇道。
“既然要撤軍,若是如此輕易走了,豈不可惜,軍要撤,仗要打,潼關也要拿下。”孟獲此言一出,帳內數人均是一愣。
喜歡孟獲,身為南蠻為大漢續命五百年請大家收藏:()孟獲,身為南蠻為大漢續命五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