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王,你可彆賣關子了,快說說!”關興一副猴急的樣子。
孟獲看著關興,有些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了,孟獲的女兒花蔓嫁給了關索,關興作為哥哥,理應稱呼孟獲一聲伯父;然而孟獲自己又娶了關銀屏,關興作為關銀屏的哥哥,孟獲按道理應該稱呼其一聲大舅哥,隻是這輩分屬實有些亂。
“也罷,各論各的,且先以官職稱呼算了。”孟獲心中想著,然後開口道:“關將軍,這司馬懿生性多疑,丞相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我們雖然每天都在退兵,但鍋灶反而增加,這會讓司馬懿心生疑慮,從而無法快速決斷,讓我軍有機會全身而退。”
“那這和我們能不能奪下潼關有何關係?”關興想不明白。
“既然司馬懿心有疑慮,那我等便打消他的疑慮,隻待我軍撤出大半兵馬,給他露個破綻,以司馬懿的聰明,必定知道我軍是真撤退,假增兵,麵對如此誘餌,且還是自己看破的,這個智者不可能不有所行動,我等隻需埋伏一二,必定可以賺得司馬懿大軍。”孟獲將自己得計策和盤托出。
眾人聽了無不驚喜,紛紛誇讚起來,
“蠻王好計謀,當真是順水推舟。”
“不愧為蠻王。”
“蠻王當真智計蓋天。”
“咳咳!”孟獲咳嗽兩聲,掩蓋自己得尷尬,繼續分析道:“此計的關鍵在於‘以退為進’,我們通過製造虛假的增兵幻象,誘使司馬懿認為我們真實撤退的同時,邊防鬆懈。而當他派兵試圖占據潼關時,我們已安排精兵埋伏,利用他們對虛實未知的恐懼,一舉將其擊潰。”
孔明聞言也不禁點頭稱讚:“蠻王此計果然高明,不僅深諳敵人心理,更巧妙地利用了他們的疑心與自大。”於是立即下令按此計劃行動。
接下來幾日,蜀軍依照孔明和孟獲的計劃,開始逐步撤兵,灶台數量每日增加。與此同時,孟獲親自指揮後勤部隊,確保灶台的增加不引起內部混亂,同時秘密準備伏擊所需物資。
而魏營內,司馬懿精心策劃的這場計謀,他預料到苟安的行動一定會成功,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隻等著蜀兵撤退的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他將帶領大軍迅速出擊,對蜀兵發起猛烈的攻擊。
司馬懿見蜀軍雖撤退卻逐日增加灶台,心中既疑惑又不安。他派出探子多次打探,每次彙報都是灶台數量有所增加,這使得他更加焦躁不安,生怕錯失了追擊的最佳時機。
在蜀軍撤退的第三日,感覺到不對的司馬懿,決定親自去看看。
司馬懿率領輕騎出了潼關,繞道蜀營側麵的山上,看到蜀營內雖然鍋灶增加,但很多造隻有煙火,而並無人看管,司馬懿一愣,有些疑惑,待看到蜀營內雖有人往來,但夥夫出營打的飲水數卻大減,司馬懿心中便是一定。
“走回城。”司馬懿上馬揚鞭,急速回城。
然後率領主力部隊出了潼關,試圖在蜀軍完全撤退前先吃掉一部分敵軍。然而,他未料到的是,孟獲已經預料到他此舉,早已安排好精兵強將埋伏於潼關周邊的山林之中。
當魏軍匆匆進入蜀營,試圖搶占陣地時,突然間,四周山鳴穀應,蜀軍的伏兵如神兵天降,從四麵八方包圍了魏軍。司馬懿見狀大驚失色,急忙下令撤退,但已然不及。
“仲達,好久不見。”趙雲從軍卒中拍馬而出,站在陣前。
兩軍對峙,趙雲這邊未下達進攻的命令,司馬懿現在驚疑不定,也未有所動作。
“子龍將軍,久違了。”司馬懿上前,也開啟了寒暄模式。
司馬懿與趙雲,兩軍陣前,氣氛凝重而又詭異地平和。曆史的車輪似乎在此刻緩緩轉動,兩位老將的寒暄,不隻是禮節的交流,更是經驗的較量。
“子龍將軍,自荊州一彆,已隔多年,貴氣依舊,真是讓人懷念。”司馬懿首先打破沉默,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趙雲的尊敬與警惕。
趙雲淡然一笑,回應道:“仲達兄亦是風采更勝往昔,曹營這些年辛苦了。”語氣平和,卻不失鋒芒。
兩人的對話表麵上充滿了客套,實則暗藏玄機,每一句話都似劍拔弩張,試圖探測對方的底線與意圖。
“聽聞子龍在蜀中如魚得水,為何今日會出現在此?”司馬懿試探性地詢問。
“蜀中固然好,但戰事未定,身為武將,自當隨軍征戰。仲達兄不也是如此?”趙雲反問,話語間彰顯出不屈的戰意。
司馬懿笑了笑,話鋒一轉:“子龍曾言,壯誌未酬,身不由己。今日對壘,可有懷舊之情?”
趙雲沉默片刻,繼而道:“戰場無情,舊情雖有,但各為其主。仲達兄豈非同樣感受?”
“哈哈,子龍快人快語,司馬某佩服。確實,忠臣不事二主,你我雖理念不同,卻也有相通之處。”司馬懿說著,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
趙雲點頭:“仲達兄深明大義,今日之戰,或許可以避免無謂的犧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哦?子龍有何高見?”司馬懿眉頭微挑,顯得有些意外。
“兩軍對峙,勝負難料,不如我們就此退兵,避免無謂的血流成河。保持現狀,互不侵犯,待天下大勢明朗再行決斷。”趙雲提出自己的想法,聲音堅定。
司馬懿聽後沉吟不語,片刻後緩緩開口:“子龍之議,司馬某自會考慮。然而,軍令如山,非常之策需上報魏王。”
“仲達兄此言差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日之事,仲達兄難道不能獨斷?”趙雲步步緊逼,試圖找尋突破口。
司馬懿苦笑:“子龍高看我了,此事關係重大,必須慎重。”
二人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儘管彼此都保持著一定的尊重和禮節,但言辭之間都透露出各自的立場和堅定的態度。
就在二人唇槍舌劍的時候,魏軍內突然有人大喊:“不好,將軍,潼關有烽煙冒起。”
司馬懿一驚,回頭看去,正見到潼關方向冒起幾縷狼煙,
“不好,中計了。”司馬懿突然回過神來,這趙雲圍而不攻,可不是想息事寧人,不過是在拖延時間而已。
司馬懿知道這是心理戰術,旨在瓦解己方士氣,召集將領,厲聲喝道:“吾等身經百戰,豈可因一時之困而慌亂!今日之計,唯有背水一戰,方能生還。”
魏軍將士聽後,士氣稍振。司馬懿即命部分兵馬列陣於外,做出一副欲與蜀軍決一死戰的姿態,而暗中則派精銳部隊尋找突圍的機會。
趙雲在高處觀戰,見司馬懿治軍有方,不禁讚歎其臨危不亂的將才。但他亦知司馬懿已是強弩之末,遂密令趙雲、魏延各領一支精兵,悄無聲息地繞到魏軍後方,截斷了所有可能的退路。
趙雲再出一計,傳令火攻。蜀軍以火箭射向魏軍營帳,大火瞬間點燃了魏軍的防禦工事。熊熊火光之中,司馬懿咬牙切齒,無奈之下隻得下令全軍突圍。
“向後突圍,回潼關。”司馬懿急忙下令。
司馬懿的命令在混亂的營地中迅速傳達,魏軍將士雖然驚慌,但仍保持著基本的戰鬥隊形,開始向後撤退。火焰在他們的背後燃燒,將夜空映得一片通紅,似乎預示著這場戰役的慘烈。
趙雲站在高處,冷靜地指揮著蜀軍的火攻,他的眼中閃爍著戰術家的光芒。見司馬懿的軍隊開始有序撤退,他不禁佩服對方的臨危不亂,但同時也加重了攻擊,意圖在魏軍突圍時給予最大的打擊。
此時,趙雲和魏延率領的精兵已經悄無聲息地繞到了魏軍的後方,並開始截斷他們的退路。箭雨和火攻交替進行,使得魏軍陷入混亂。然而,司馬懿並未輕易放棄,他的眼神堅定,指揮若定,顯然已有預謀。
“快,向東南方向突圍!”司馬懿低聲對身邊的副將說。他的聲音雖低,卻足夠讓周圍的人聽到。東南方向是他們唯一的生機,因為那裡沒有火光,也未見到敵軍的蹤影。
魏軍開始轉向,試圖從東南方向撕開一條生路。蜀軍的火攻雖然猛烈,但在司馬懿的指揮下,魏軍逐漸找到了突圍的方向。弓箭手掩護,步兵和騎兵相互配合,一邊抵抗著火焰和箭雨,一邊向東南方向穩步推進。
趙雲發現了魏軍的動向,立刻調派兵馬進行攔截。他知道,如果讓司馬懿的主力成功突圍,那麼這場戰鬥就等於功虧一簣。於是,他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迅速向東南方向移動,意圖徹底切斷司馬懿的退路。
雙方在夜色中的激戰愈發激烈。魏軍在司馬懿的帶領下嘗試突破蜀軍的包圍,而蜀軍則在趙雲的指揮下層層設防,步步緊逼。戰場上,刀光劍影,烽火連天,每一個士兵都在為了生存而戰,為了勝利而鬥。
在一次次的衝擊和反衝擊中,魏軍雖然勇敢,但傷亡慘重。每一次突圍都被趙雲巧妙地化解,蜀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司馬懿眼見局勢不妙,眉頭緊鎖,心中焦慮。他知道,必須儘快找到突破口,否則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