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陳祗作為最早追隨趙驥的世家子弟,被委以河東太守的重任,既然是他專門推薦的人才,趙驥自然要親自麵試。
那人進來後,趙驥微微有些詫異,因為來人完全就是個中年莊稼漢的模樣,可能是常年下地勞作的緣故,整個人被曬得黝黑,臉龐也滿是皺紋,這人自稱三十來歲,但看麵相少說也有五十歲了。
據陳祗信上所說,這人原是司馬師部下的一名督糧官,箕關一戰中,司馬師引三千魏軍出關埋伏,卻被胡遵斷絕歸路,司馬師棄軍而走,無主的三千魏軍隻得棄械投降,後來被送到河東的礦場采鐵。
一天,陳祗巡視鐵礦場時,這人不顧侍衛阻攔衝到陳祗麵前陳述兵法,陳祗與其隨意交談幾句後就很快意識到這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於是叫人給他拿來酒食,然後繼續深談。
陳祗發現此人不僅熟悉排兵布陣之法,還對山川地理、水利屯田、治民治兵等事務極為嫻熟,陳祗不敢怠慢,生怕錯失賢才,立即修書一封向趙驥引薦,並極力誇讚此人勸趙驥以國士待之。
國士?會不會太誇張了?
趙驥正好在為下一步何去何從而頭疼,於是順手就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他本也就是隨口問問,並沒有對這個中年俘虜寄予太大的希望,自己幕府中一濟英才都無法破解的困局,這人能有什麼好的辦法。
孰料,對方竟然好似早猜到了趙驥會有此一問,已經提前打好了腹稿,當即成竹在胸地說道“方…方今天下大勢已…已…已成僵局,單憑…憑將軍一力絕…絕難攪動,欲破此局,必須…必須借力打力”。
那人用手點了點地圖上襄陽的位置“襄…襄陽,天下棋…棋眼矣,漢、魏、吳三家交彙…交彙於此,一旦有個風…風…風吹草動,就能吸引各方矚目,再…再無暇他顧”。
趙驥頓時眼前一亮,目光再無法從襄陽上挪開。
襄陽,位處南北換馬乘舟的分界點,往北是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往南是荊州的錢糧集散地江陵,往東可以順流直下武昌,往西則可以進攻上庸威脅漢中的側翼,堪稱天下要衝,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時,嶽飛克服襄陽,然後以此作為北伐的進攻據點,金軍失去襄陽後,隻能在開闊的中原之地分兵防禦,結果被嶽飛尋機各個擊破,被打得差點退回黃河以北。
蒙古興起後,屢攻四川卻打成了拉鋸戰,還搭進去一個大汗蒙哥,後來叛將劉整建議集中全部力量重點進攻襄陽,結果襄陽一失,南宋朝廷就再無反抗之力。
三國時期,襄陽就更為敏感了,特彆是對東吳來說,要是漢軍奪取了此地的話,就相當於騎在了地處下遊定都武昌的孫權腦袋上,心情好就讓他喝洗腳水,心情不好就大可以往長江裡撒泡尿。
趙驥豁然開朗,激動地握住那莊稼漢的手問“敢問先生大名?”
“在…在下鄧艾”。
“呀!原來是士載兄!”趙驥高興得差點跳起來,他是真沒想到這位三國末期頭號名將竟然會以這種方式被自己納入麾下,簡直和中彩票沒太大區彆。
司馬師,謝謝你,謝謝你把鄧艾送到了我這裡來,我感謝你全家外帶十八輩祖宗!
鄧艾被趙驥激動的神情搞得莫名其妙,鎮東將軍是怎麼知道我的表字的,難道是陳太守在信裡告訴他的,不對呀,他明明連我的姓名都不知道,算了,不管那麼多,隻要能重獲自由就是好事。
趙驥對鄧艾的能力絕對有信心,但鄧艾現在的忠誠度暫時還沒法保證,鬼知道他是不是想露一手然後再趁機逃跑。
按照三國誌的記載,鄧艾自幼喪父,是由寡母獨自撫養長大的,他家境貧寒,從小就要替人放牛,十二歲時隨母親遷居到了潁川,後來得到了一名義陽老鄉的資助,估計也是從那時候才有機會開始讀書的,但他因為口吃始終得不到升遷的機會,隻能當個稻田守叢草吏之類的雜役。
漢末三國時期非常講究孝文化,既然鄧艾還有個老母親,那就把她接到長安來,畢竟像薑維那樣連老娘都可以不要的人隻是少數而已。
“士載可還有親人在魏地?”
“艾之老母、妻兒都在潁川,還望將軍垂憐”,鄧艾說著就雙目流淚跪了下來。(口吃是鄧艾的特征,但為了方便讀者從這裡開始就采用正常的說話方式了)
趙驥上前扶起鄧艾“士載寬心,我這就馬上派人去把他們接來長安與你團聚,你是有才乾的,曹魏用你當個屯田小吏是他們的損失,你隻要跟著我好好乾,肯定會有拜將封侯的那一天”。
鄧艾喜出望外,他之前在曹魏因為出身低微和口吃的原因,無論手頭的工作乾得多出色,也始終無法出仕為官,當個小吏就是他這一生所能觸及到的天花板了。
沒想到,鎮東將軍三言兩語間就發現了我的才能,不僅派人去接自己的家眷,聽他話語間的意思還會對我委以重任,這可真是老天爺開眼了。
鄧艾哪裡知道,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他其實很快就會被司馬懿慧眼識英才給看中,逐步成長為曹魏的鎮西將軍,並撲滅蜀漢朝廷最後的餘焰。
趙驥立即召來趙直,當著鄧艾的麵下令,叫他務必把鄧艾的家眷安全接來長安。
鄧艾現階段在曹魏不是什麼大角色,不會有人特意去監視他的家眷,以趙直的能力偷送幾個人過來完全是小菜一碟、毫無難度。
趙驥同時拜鄧艾為鎮東將軍府參軍,負責牽頭製定攻打襄陽的軍事方案。
考慮到鄧艾才剛擺脫俘虜的身份,是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趙驥還貼心地賞賜了他宅院和錢糧、衣物等作為獻策有功的恩賞。
鄧艾感動之情無以複加,再次跪下連聲稱謝,口口聲聲願為鎮東將軍效死,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