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潼關,魏延收起剛看過的密信狐疑道“易縣距關中不下千裡之遙,趙不舍就算能在司馬懿一離開函穀就得到消息,算路程也不可能這麼快就送來情報,信和送信的人可都核實清楚了”。
這次漢軍分頭出擊,為了聯絡方便,趙驥隨軍攜帶有信鴿,在懷疑司馬懿可能分兵北上後,他第一時間就向在潼關守株待兔的魏延發出了警告。
魏延在政治上是個莽夫,在戰場上卻是個膽大心細下手黑的高手。
為了麻痹敵人,不被魏軍知曉漢軍有飛鴿傳書這種高效的通訊手段,所以趙驥對這個通訊手段采取了最高的保密等級,就連身為車騎將軍的魏延都不知道,但魏延還是立即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時間差的問題。
“請車騎將軍放心,信是用驃騎將軍專有的密語加密過的,魏軍絕無可能仿造得出”,呂凱朝魏延鄭重其事地抱拳道,“請將軍務必信任這封信的真實性”。
“哼”,魏延用鼻子輕哧一聲,對趙驥有事瞞著自己表示了不滿,“那信使呢,萬一他半路被魏軍擒獲叛變告密了呢?”
在得到趙驥的許可前,呂凱不能說得太多,隻好含糊解釋說“信使它也是不知道信中文字加密方式的,即便被擒也告不了密”。
兵者,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魏延一再追問情報源是出於為將者的慎重,但他並不是個會被“穩妥”二字束縛住手腳的將領,否則當初也不會跟趙驥共同謀劃子午穀奇謀了“司馬懿究竟在不在函穀,待本將親自去看一看便知道了”。
魏延留下王伉守潼關,自己親率雍州漢軍主力沿黃河進抵陝縣,同時下令正在河東郡治安邑等待出擊命令的王平南下渡河與自己會師一處。
魏延的原計劃是偽裝趙驥被韓龍刺殺的假象,吸引司馬懿追擊進入弘農腹地,弘農郡南麵是綿延的熊耳山脈,北麵是黃河,東麵又有自己在潼關擋住去路,隻要司馬懿像之前一樣敢進逼潼關,河東郡的王平就會立即南下切斷函穀道,把司馬懿變成一條落網之魚。
為了達成作戰目的,魏延除了在函穀新城留下柳隱部八千人守城作為將來反攻的據點外,他一口氣把原第二道防線的關興、孟琰兩部全部抽調到河東歸王平指揮,準備把新安、宜陽二縣丟給魏軍不要了,以此來堅定魏軍深入追擊的決心。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次吃虧折了張合以後變得謹慎了,司馬懿這次不敢再繞過堅城深入弘農,在派出先頭部隊包圍了函穀新城後,後續主力卻遲遲沒有動靜。
安排了一大桌飯菜,客人卻不肯上門,鬱悶的魏延在彙合了河東漢軍後讓王平率主力在後,自己親領五千精銳直撲函穀新城而來。
負責圍攻函穀新城的魏軍是征虜將軍州泰所部萬餘兵馬,他按照司馬懿臨行前的命令,把攻城的陣仗搞得很大,雲梯、巢車等大型器械齊齊上陣,但就是不肯投入主力真正蟻附攻擊城牆,免得白白損耗兵力。
為了達成攻擊的突然性,魏延沒有乘船走黃河水路行軍,而是避開魏軍遊騎隔著黃河從北岸行軍來掩藏行蹤,等繞行至函穀新城正北方時才選擇在半夜偷渡過河,然後急行軍殺奔正在圍城的魏軍。
魏延來的速度太快,州泰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因為函穀新城北麵臨近黃河,西麵要放空容漢軍逃遁,所以他把軍隊分成了兩部分彆攻擊東、南二門,並沒有集中在一起。
魏延選擇了先打東門魏軍,原因無他,單純因為離得更近而已。
魏延從自家部曲中挑選出百人精銳,靠著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迅速殺散魏營大門口毫無防備的守兵,後續跟進的步兵主力結陣推進,一舉突入魏軍營內。
魏軍遭遇突襲後頓時大亂,士卒們在營內亂竄,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有在南鄉縣被張嶷偷襲過一次的經驗,州泰這次反應很快,在望見魏延將旗的第一時間,他就立刻放棄了就地組織抵抗的打算,而是帶著少數親隨策馬直奔南門魏軍營寨而去。
魏延殺進州泰的大帳,用還在不停滴血的大刀指著一名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隨軍吏員喝問道“州泰呢?跑哪兒去了?”
“征虜將軍他……他往南營去了”。
魏延眼神一凜,馬上下令道“通知全軍停止追擊,彆管那些潰兵了,留下一曲人給我放火燒營,其餘的馬上出營列陣,準備迎戰南營魏軍”。
魏延的戰場嗅覺一如既往地靈敏,幾乎是在瞬間就根據情勢變化做出了判斷,魏軍東、南二營離得並不遠,就算州泰需要花些時間來整點南營兵馬,那也不會耽擱得太久。
要是自己被斬獲數蒙蔽了雙眼,繼續在這裡剿殺東營魏軍潰兵的話,很可能就會被轉瞬即至的州泰率南營魏軍打個反手一擊,因為追剿潰兵的漢軍此時同樣是呈散兵狀態的,麵對結陣而戰的南營魏軍絕不會是對手。
如魏延所料,州泰幾乎是用最快的速度就集結起了南營魏軍,他沒有選擇往函穀道逃命,而是極為強悍的朝著東營方向發起了反擊,想趁漢軍忙於擴大戰果的時候反敗為勝。
當州泰趕到東營時,隻見整個營寨燃起了一團熊熊大火,潰兵們四散奔逃,但漢軍卻沒有死追,反而已經在營外列下了整齊的陣勢,就等著州泰領兵來戰。
州泰仔細觀察了一番對麵的漢軍陣勢,在雙方兵力相近的情況下,魏延居然把全軍分作了左右兩陣,擺出了一副想用一個陣擋住魏軍正麵衝擊,另一個陣從旁側擊的主動進攻架勢,擺明了是還想再咬州泰一口肉下來。
州泰在心中暗歎,這種囂張的指揮風格,真不愧是魏延呀。
要是換個彆的將領敢如此分兵列陣,州泰還真想上去試試對方的斤兩,可麵對魏延他卻沒有這份自信和魄力,其他人說“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是不知天高地厚,魏延說出來的效果卻是“眾鹹壯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