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時候,孫小小和蔣小強從四川回了北京,大學要開學了,她要回學校。而蔣小強則要去合肥,繼續他的學業。
孫朝陽聽母親說,小強回京後隻在家裡住了兩晚上,就出去瘋玩,蔣見生兩口子根本就管不了他。
這段時間,孫朝陽幾乎都是在忙單位集資建房的事情。他並不太想要那套房子,單位無房職工太多,名額有限。可悲夫一句話打消了他的念頭,“朝陽,你不拿,其他幾個副社長怎麼拿?副社長不拿,我怎麼拿?我們集資房的手續都是問上級領導要的政策,我不拿,他們怎麼拿?”
這倒是實在話,單位集資房的城建手續倒不難跑,符合政策就可以開建。但北京城寸土寸金,要到這塊地,卻是千難萬難。悲夫也是把幾十年積攢下的人脈和麵子都用上了,還答應給審批土地手續的相關單位分幾套,才搞定此事。
孫朝陽想了想,道理是對的,就算擺高姿態,也輪不到自己這個副手,反讓上級處於尷尬的境地,便點頭同意了。
分房肯定要分,至於什麼人分什麼樣的房子,卻有說法。
八十年代的房子最好的樓層是三樓和四樓,所謂金三銀四。悲夫和孫朝陽合計了一下,三樓的房子就分給上級領導,他自己,周宗陽和社裡的副職。四樓則是各部門負責人和業務骨乾,比如主編什麼的。
最差的是頂樓和底樓,則分給閒雜人員。
頂樓最大的問題是漏水和熱,特彆是夏天,無論你的防水做得多好,過上幾年,防水老化。一場暴雨下來,說不定家裡就返潮了。而且,太陽照上一天,到晚上跟烤箱一樣,熱得呆不住。
底樓表麵上看起來不錯,家裡有腿腳不便的老人,也不用受爬樓梯之苦,而且,門外花壇裡還可以種點菜,但最大的問題是廁所容易堵。樓上的人不自覺,解完手,就把草紙扔坑裡朝下衝。天長日久,底樓可就遭了殃。
前幾天,《中國散文》職工宿舍底樓有一戶人家的廁所裡糞便就漫了出來,淌得滿地都是,最後找到孫朝陽扯皮。
孫副社長知道問題嚴重,忙組織人手把人衛生搞了,還騰出辦公室先把人安置下來,才安撫好受災群眾的情緒。
那戶員工對孫朝陽自然感激,卻恨上了樓上幾戶人家。戶主就在單位裡貼條子開始謾罵,罵得那叫一個臟。
戶主是個去年才退休的老頭,大學文化,在業界也算是老前輩,以前發表的文章那叫一個優雅知性,一手毛筆字真漂亮,頗得王羲之神韻。不料一寫帖子,字字句句都奔樓上同事的下三路,多看一眼都是臟了眼睛。
幾家人就此成為世仇,讓人唏噓。
老頭雖然不是書法家,但悲夫同誌評點,這帖子的字是極好的,甚至超過好多市書法家協會的會員。
帖子的第一句是:“樓上的砸種聽清楚了。”
所以,單位的人就把這幅不錯的書法作品取名《樓上貼》。
所以,這次集資建新房,孫朝陽對質量盯得緊,時不時跑工地上去看,問排水排汙問題。
當年的老房子排水排汙用的都是鑄鐵管,鑄鐵管質量差,時間長了,用榔頭一敲都能敲出一個洞來。而且,內壁粗糙,汙穢流下來的時候,很容易就卡在那裡。
所以,到九十年代後期,鑄鐵管都被淘汰了,換成工程塑料的pe管。
可這年頭沒塑料管,孫朝陽和建築公司的人聊了聊,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隻能儘力用最好的鐵管。
工地上已經搭了個棚,用紅磚砌牆,上麵支了幾根梁,蓋上牛毛氈,專門請了個老頭守材料。八三嚴打之後,社會治安好轉,改革開放鼓勵個體經濟,也讓很多社會閒雜人員找到工作,不至於遊手好閒惹是生非。但近兩年因為改革深入,人口流動量大,治安又開始出了些問題,小偷小摸多起來。
在孫朝陽記憶中,九一年的時候國家又組織過一次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專項行動,喊的口號是從重從快,但比起八三年已經寬鬆了許多。磚瓦廠有個南京130的司機還被借去拉過犯罪份子,回家後感覺很晦氣,洗車之後,還讓廠領導給汽車掛了紅,討個吉利。
工地上已經開始進材料,送過來好多水泥和鋼材。
鋼材主要是螺紋鋼和盤圓兩種,建築工人在地上挖出基礎後,就開始捆箱架,然後倒上水泥。
攪拌機嗡嗡響,一個左手斷了三根手指的中年人正在挑灰。中年人去年在工地做工的時候,手指被攪拌機弄掉了。
孫朝陽挺喜歡在工地上巡視的,主要是建築工大多是四川老鄉,夥食團沒有專門的廚子,都是大家自己做,一人輪一天,手藝都不錯。
他在這裡吃到了川菜中的好幾個流派,雖然是四川人不怕辣,但還是被一個自貢的鋼筋工弄的鹽幫菜被打敗。
這日,孫朝陽正在工地上,建築隊頭兒,那個四川老鄉就夾著掉了漆皮的公文包急衝衝過來:“孫社長,跟你彙報兩個工作。”
孫朝陽糾正他:“副社長。”
“都是一回事。”那人說:“我剛從《中國散文》過來,先去請示了高顧問,設計圖紙上的防水要確定一下,究竟是用蓄水池還是防水塗料。老高說,他是甩手掌櫃,有事讓問你。”
孫朝陽想了想:“蓄水池就算了,北京氣候乾燥,一年下不了幾場雨,冬天又要結冰,還是用防水塗料靠譜。”
那人又道:“高顧問說讓你回單位去,說是上一期發表的文章反響不錯,有好多讀者來信,讓你處理一下。”
建築隊頭兒說的應該是王驍波新發表的《思維的樂趣》係列散文,孫朝陽心中奇怪:“不是有責任編輯嗎?嗨,你又不懂,我跟你說個什麼勁兒。”
那人笑道:“孫社長你這就是瞧不起人了,我也是高小文化,天天朝你們雜誌社鑽,那邊的事情也知道一些。這次來信中好像有個什麼出版社的,好像是想問問出書的事情?嘖嘖,出書,真了不起啊。”
孫朝陽一愣,心道:出書,王驍波的散文被出版社的人看上了,這些同行的嗅覺真靈敏。
孫朝陽忙回到雜誌社,果然,老高說,有家出版社確實是看上王驍波的《思維的樂趣》了。因為不知道《中國散文》的電話號碼,就寫了信過來聯絡。大林不敢作主,忙讓人找他回來商量。
喜歡1981,文豪從返城知青開始請大家收藏:()1981,文豪從返城知青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