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十年後有個叫喬的家夥,以30歲11個月零14天就達到如此成就,但這是個例不能作為普遍代表。
實際上觀察有史以來最年輕的15名參議員名單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這個名單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割線就是日後被稱為尊為睡王的家夥,瞌睡喬這個綽號當然是來自政敵的刻意抹黑喬實際上是個非常強悍和凶狠的政客,也許在後文中他會展現強悍的一麵。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就明白了,如果真是個瞌睡蟲糊塗蛋怎麼可能在參議院裡一乾就是40年?
那地方的競爭可比《學徒》拍攝現場嚴酷多了。
說回年輕參議員排名的事情。
14位年紀都在30以下。
實際上這是違反憲法的。
因為憲法規定擔任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眾議員要求低一點年滿25歲。(s今年大選北卡就出了個25歲共和黨眾議員。)
1818年11月16日參議院開會時,來自田納西的約翰·亨利·牛頓以28歲零4個月的年紀宣誓成為參議員。
這顯然有問題。
在整個過程中竟然沒有人詢問他的年紀!
當然,就算有人以此來質問他要求他辭職,伊頓先生也可以大大方方的表示拒絕。
順便建議提問者先去找1816年就任參議員的阿米斯特德·梅森宣誓就任時為28歲林五個月零18天,或者再早十年,1806年成為老爺的來自肯塔基的亨利·克萊,時年29歲零八個月。
後兩者在最年輕的參議員名單上分列二三位。
至於為什麼等到伊頓老爺就職後參議員們才開始關注起這個問題來,而前兩者在就任時就沒怎麼引起風波。
一個比較惡毒的猜想是因為,後兩位政客做的中規中矩,加上那個年代的出生記錄保存不完善,大家也就眼開眼閉了。畢竟這還是大清嘉慶年間呢,要求不能太高。
但伊頓之後惹出轟動整個華盛頓的襯裙事件,讓他的口碑跌到低穀。
伊頓兩口子成了全華盛頓人的唾棄的對象。
男性懶得和他握手打招呼,夫人太太們則根本不帶他的新婚太太參加舞會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性死亡了。
襯裙事件簡單的說,伊頓老爺覺得朋友妻不客氣,勾搭了自己當海員哥們的老婆,不久後這哥們死了其實這哥們是出遠洋時候得了重病死的,但群眾們紛紛認為是被女方給毒死的,頗有新大陸潘金蓮的感覺然後奸夫就快樂的生活在了一起
愛德華記得上輩子在一個叫做“後空翻多”的v信公號裡見過相對詳細的事件說明……
這種事情在他上輩子當然不算什麼。
但彆忘了,米國是個清教徒建立的國家,1818年距離建國五十年還不到,五月花號上的乘客還沒死完呢。碰到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當然要抵製……
於是這個問題被翻出來,但因為有先例,所以也隻好不了了之,除了惡心惡心伊頓外,大家也沒啥好的解決方案。
一拖就是一個多世紀。
等到名單上的第四人1934年參加選舉的拉什·霍爾特以29歲的年齡贏得選舉,這個問題才再度被大家重視起來。
在那時,年齡審核已經成為必須。
霍爾特很聰明在參選時就表示,自己未滿30,但僅僅是參選,一旦被選上,可以等到1935年滿30歲時才宣誓就職。
如此等於是鑽了法律的空子。
但被他擊敗的前任參議員亨利·哈特菲爾德感到十分不爽,於是想參議院提出請願書,指控霍爾特因為參選時年齡不夠格而要求不承認其選舉結果。
這樣哈特菲爾德就能繼續連任了。
但參議院駁回了哈特菲爾德的觀點,表示根據憲法第三款第三節,年齡要求隻適用於宣誓就職時,而非選舉時。
於是35年6月霍爾特成為名單上的第四人。
比第五年輕的特拉華州的威廉·威爾斯小了28天,後者隻能屈居第五,他是1799年當選的,說實話那個年代的特拉華州……
可以看到前五位,要麼時間過於久遠那時法律尚不完善,或者乾脆就是鑽空子成功。
反而是威廉·威爾斯的老鄉同樣來自特拉華的喬,他反而是最硬紮的記錄保持者,不管從那個方麵來說,都是無可挑剔的。
尤其是在1972年當選。
第七到第15位的當選年限都在他之前。
這更能看出他的實力或者說勢力來。
比如說,緊隨其後的,比喬大了14天的羅素·隆。
他是祖傳參議員,他的爹媽都是參議員。
米國有個奇葩的規矩,如果國會議員在任內忽然死亡,那麼在到下一次選舉的這段時間裡,可以由州長或者州議會(視各州情況而定)來指定一人繼承國會參議員位置。
這個人通常是……死者的妻子,但愛德華總覺得叫未亡人似乎更有感覺些……
對此,隻能攤手,這種辦事套路,說封建殘餘也好說保持政策一貫性也罷,總之米國人民對這個沒意見,我們外人也不好說啥。
順便說一句,瘋狂南希日後接任的眾議員位置來自莎拉·伯頓,後者是老資格眾議員菲利普·伯頓的妻子,在菲利普死後“繼承”了眾議員職位,隨後在進入換屆選舉時宣布不再參加選舉轉而支持南希。
不光國會議員這樣。
就是州長這種職位也會有類似情況。
老熟人,善於製造麻煩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因為要參加68年的總統選舉隻能離開州長寶座。
於是不顧心腹愛將州議會主席阿爾伯特·布魯爾強烈暗示的小眼神,毅然決然的讓自己老婆盧玲·華萊士參選。
結果喬治華萊士乾了三年州長後,在參加總統選舉後又乾了一年多州長,可惜新州長不久便蒙主召喚,這才讓阿爾伯特·布魯爾得償所願。
米國就是這麼個國家,你說他先進文明吧,那是一點不假。
但要說封建落後,也肯定不冤枉,甚至還挺符合的。
排在第11位的是肯尼迪三兄弟中的老幺,愛德華·肯尼迪,他在63年以30歲零八個月時宣誓成為參議員。
但大家都知道,實際上他是頂了哥哥的缺,因為二哥三哥分彆當總統和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可是繼偉大的漢密爾頓以來最年輕的司法部長呦……),這紐約州參議員的寶座肯定不能讓給彆人不是。
其實,如果這位愛德華不去國會山的話,隻怕也不會碰到後麵的查帕奎迪克事件,這使得此愛德華永遠失去了問鼎總統的資格。
想想也是天主教徒在新教國家裡做事,可彆太目中無人,吃相太難看的話,是會遭“報應”的……
看看人家杜勒斯家族做的多漂亮,在退出政壇後,再由子弟跳門改宗,還成了紅衣主教,這一門富貴就算可以傳下去了。
而肯尼迪家族……嗬嗬,再也沒有什麼肯尼迪家族了……
再回到最年輕的參議員名單上來,前15人中,在20世紀當選的隻有霍爾特(35年)、喬(72年)、隆(48年)、以及另一個愛德華(63年)。
其中後兩人出自強大的政治家族,而霍爾特的背景更加複雜,由此可見,能和他們擠在同一個名單上,可見喬的能力和他背後的背景勢力。
……
總之,39歲的國會參議員丹尼爾·布魯斯特老爺前途一片光明。
他的未來肯定比米琪的馬洛·庫克老爺要強的多的多的多,或許不如柯林屯跟著的富布萊特老爺,但應該也不會差太多。
民主黨需要武德豐沛的年輕人去對抗共和黨的鐵血軍人團,而大部分民主黨人的費拉不堪,讓家世和能力都出色的布魯斯特很快冒出頭來。
這也是南希和她的朋友斯坦尼·霍耶(今天的眾議員多數黨領袖)選擇丹尼爾追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