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裡,有人說:“早就覺得顧允希名不副實,靠家族上位罷了。”
“還是李博靠譜,一看就是做實事的人。”這些惡意的揣測像潮水般湧來,將她淹沒。
夜幕降臨,顧允希站在落地鏡前,看著鏡中陌生的自己。
白大褂換成了精致的連衣裙,長發被梳成優雅的發髻,卻再也沒有了實驗室裡的乾練與自信。
她自嘲地笑了笑,原來在現實麵前,再耀眼的才華,也抵不過資本的一句話。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照亮了書桌上未完成的實驗筆記。
顧允希輕輕翻開,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批注,淚水再次決堤。
她終於明白,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隻靠能力就能站穩腳跟的,當沒有人願意為你的理想買單,所有的堅持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實驗室的鎂光燈第一次如此明亮地聚焦在李博身上。他穿著嶄新的白大褂,站在三號反應釜前接受媒體采訪,金絲眼鏡下的笑容從容自信。
誰能想到,這個曾經在顧允希身後默默記錄數據的助手,如今成了科研界炙手可熱的新星。
“李博士,聽說您接手項目後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分享一下秘訣嗎?”記者的提問帶著明顯的恭維。
李博推了推眼鏡,語氣謙遜卻暗藏鋒芒:“其實在顧博士的基礎上,我們團隊做了一些優化。
科研就是這樣,需要不斷突破和創新。”他特意強調“我們團隊”,卻隻字不提顧允希傾注的心血。
網絡上,關於李博的報道鋪天蓋地。
營銷號開始深挖他的背景,“寒門貴子逆襲記”“被埋沒的天才”等標題層出不窮。評論區迅速分裂成兩派,有人嘲諷:“果然富家千金隻會靠家族資源,真本事還得看普通人。”
也有人反駁:“顧允希是化學博士,怎麼可能沒能力?這背後肯定有貓膩。”
而齊瑞祥的媒體矩陣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場輿論戰,但那些對李博的正麵報道,字裡行間都在暗示他才是項目的真正功臣。
他坐在辦公室裡,看著屏幕上的數據,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顧允希的門禁卡——那張被他偷偷保留的卡片。
與此同時,顧允希被軟禁在顧家老宅。
她盯著手機上的新聞,指尖微微發抖。
書房外傳來顧允謙打電話的聲音:“一定要穩住李博,項目不能出岔子……”她苦笑,原來在家人眼裡,項目比她的感受更重要。
夜深人靜時,顧允希打開電腦,開始撰寫博文。
她的筆觸溫柔而堅定,講述著自己對科研的熱愛,分享著在實驗室的點點滴滴,卻隻字未提被迫離開的事。
“科研的道路上,每一次數據的記錄,每一次實驗的失敗與成功,都是我最珍貴的財富。雖然暫時離開,但我的心永遠與科研同在。”
文末,她附上了一張實驗室的老照片,照片裡她和團隊成員笑得燦爛,李博站在角落,表情模糊。
博文發出後,她盯著閱讀量,數字增長得異常緩慢。她知道,這是齊瑞祥的手筆。曾經那個說要保護她的男人,如今卻成了禁錮她的幫凶。
齊瑞祥在監控中看到顧允希發布的博文,內心五味雜陳。他吩咐手下:“不用刻意打壓,但也彆讓它上熱門。”
他想讓顧允希知難而退,卻又忍不住心疼她眼中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