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那是一個朝代更迭如走馬燈的時代,而馮道,卻如同一位官場“不倒翁”,穩穩地立足於這個紛亂的時代,曆經四個朝代,十位君主,擔任宰相長達二十多年。
馮道的人生,從唐朝末年開始。他初投劉守光,擔任參軍,但劉守光兵敗後,他並未氣餒,而是選擇逃亡至太原,在河東監軍張承業麾下謀職。馮道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文才,贏得了張承業的青睞,進而被推薦給晉王李克用,擔任河東節度掌書記,為李存勖所重用。李存勖稱帝後,更是將馮道提拔為戶部侍郎。
據《新五代史》記載,馮道不僅學識淵博,更是一個節儉自律的人。在後晉與後梁的黃河之戰中,他身居茅屋,以柴草為被,將自己的俸祿與侍從分享,與眾人同甘共苦。當有人將美貌女子送給他時,他並未貪圖美色,而是將其安頓下來,待找到其父母後,便送其歸家,可見其高風亮節。
馮道對家人的關愛也體現在他的行動上。父親去世後,他返回家鄉景城守孝,恰逢饑荒,他毫不猶豫地散儘家財,救濟鄉親。他親自耕作、打柴,甚至夜間還偷偷幫助無力耕種的鄉親耕作,其善舉令人感動。
守孝期滿後,馮道進入後唐朝廷,擔任翰林學士。李嗣源起兵稱帝後,他更是被任命為端明殿學士,備受李嗣源的賞識。在朝中,他不斷打壓那些依靠關係而無能的世家子弟,同時提拔那些出身貧寒但有才華的讀書人。
李嗣源統治下的後唐,局勢平穩,五穀豐登。但馮道深知,安逸之中往往隱藏著危機。為了警醒李嗣源,馮道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經曆。他回憶道,在河東為官時,經過險峻之地,他總是緊握韁繩,小心翼翼,生怕發生意外。然而,一旦進入平地,反而因為疏忽大意而摔下馬來。馮道以此比喻,告誡李嗣源:“在危機中人們保持警惕,但安逸時卻易放鬆警惕,從而招致災禍。”
馮道還引用了聶夷中《田家詩》中的名句:“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簡單的八個字,卻蘊含著治國安邦的深邃道理。李嗣源聽後深受觸動,立即讓侍從抄錄下這首詩,時常吟誦以自勉。
後來,有人進獻了一個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給李嗣源。然而,馮道卻認為,君王最珍貴的寶物並非這些玉器,而是仁義之心。李嗣源初聞此言,不甚明了,但在文臣的解說下,他終於領悟了馮道的深意,並采納了他的建議,給予馮道賞賜。
在李嗣源治下,馮道積極推動文化教育,用雕版印刷技術印製了九部儒家經典,這在五代十國這一混亂時期,堪稱壯舉。
隨著曆史的變遷,馮道在後晉、後漢、後周等朝代繼續擔任要職。儘管他效忠於多位君王,但這在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也是無奈之舉。他的忠誠並非針對某一君王或某一朝代,而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
在後周世宗柴榮北征北漢時,馮道曾勸阻其出兵,認為時機未到。柴榮大怒,將他貶為監工,負責修建後周太祖郭威的陵墓。然而,工程完成後不久,馮道便因病去世。他的一生雖然飽受爭議,但他的智慧、忠誠和貢獻,仍然為後人所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