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準備太多,每日三餐的時候準備上一部分,就當是限時供應了,售完即止。
一般人製作紅糖糍粑會選擇直接購買糯米粉,但是市麵上售賣的糯米粉達不到陳爍的要求。
因此他買了最好的糯米和石舀,自己製作糯米粉。
糯米粉分為兩種,有生的有熟的,熟的可以直接用來製作糍粑,生的則是還需要經過加工。
不過自己打糍粑的話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因為打糍粑要用到的糯米是熟糯米,打完之後就能直接吃的那種。
按照傳統的方法,陳爍還專門買了飯甑,這是一種底部鏤空木桶裝器具,類似於加長版本的蒸籠,專門用來蒸飯。
以前人們使用飯甑是為了方便和節約。
把米飯放在飯甑裡麵,飯甑則是放在鍋裡,加水煮飯的過程當中會有米湯滲出來,這樣煮飯剩下的米湯便可以拌上青菜野草等喂豬。
而且這樣可以一次性煮出來一天的米飯,煮飯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加入紅薯土豆等。
古代沒有足夠的輔食,百姓吃飯都是以主糧為主,這樣一次性做出一整天的飯菜來,再吃的時候隻需要加熱即可。
而陳爍采取飯甑則是為了那蒸煮糯米的時候所滲入到米飯之中獨特的木質的味道。
這是由於製作飯甑所使用的木材是一種獨特的木材,在煮飯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帶著一絲木材的香味。
原理類似於竹筒飯。
這種香味會在捶打的過程當中不斷的滲入到糯米之中,使得最後製作出來的糍粑帶著一絲絲獨特的香味!
將糯米浸泡了幾個小時之後,陳爍便將糯米放在了鍋中開始蒸煮。
之後便是打糍粑的過程了。
而由於這個工作太耗時間,所以最初的部分則是被陳爍交給了店裡麵的幫廚來處理。
等到糯米粉打得差不多了,陳爍再進行最後的精細加工。
陳興還有彆的工作,所以陳爍沒有讓他插手。
“老板,這是在打糍粑嗎?”
空閒之餘,陳小美也湊了過來興致勃勃的問道。
作為一個在北方長大的南方人,陳小美基本上沒見過這種場麵。
彆說是陳小美了,店裡麵大部分人也都沒有見過打糍粑的場麵。
所以每個人都對這項工作十分驚奇,一有功夫就湊過來看。
“來來來,讓我試試。”陳小美興衝衝的說道。
“你試試,小心彆閃到腰了。”陳爍笑道。
打糍粑看上去似乎十分有趣,但實際上這卻是一個十分熬人的活計。
一上一下的機械運動不僅勞累,而且十分無聊。
果不其然,陳小美沒試幾下就沒了興趣。
最後打糍粑的任務還是落在了幫廚身上。
前後經過幾個小時的時間,才終於把所有的糍粑都打完了。
打完糍粑之後剩下的工作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
先是把蒸熟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而之後則是要將糍粑分成兩部分。
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這部分的糍粑需要和黃豆粉均勻混合,為的是更好的風味。
所以將糍粑攤開壓平成片,將黃豆粉均勻地抹上去,這個過程又被稱為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