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越發活躍的市場,頻繁的交易,對於抽取商稅的幕府來說,便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幕府可以從市場中征繳到不菲的賦稅,用於幕府的日常運行消費當中,府庫賴之充實也。
這裡劉璋還從出使許都的使者口中聽聞到,許下的市人多有執建安通寶交易的情況出現,分量足夠、製作精良的建安通寶很是受關東市人的喜愛和擁簇,雖是許都的丞相府屢屢禁止,可私底下市人們還是用著關中出產的建安通寶。
‘鑄幣權。’劉璋有一種掌控諸侯貨幣的感覺,他可以通過建安通寶去盤剝關東的諸侯,利用鑄幣消耗和貨幣本身價值間的差值,大大的撈上一把。
還得大力開發南中,劉璋暗下決心。
現如今,關中和蜀地的地下表層銅礦,能挖掘基本上兩漢四百年都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還在出產的量也不多,而南中,即後世的雲貴之地,卻是有著大量的銅礦。
其中雲南礦產尤為豐富,以銅﹑錫著名,清代的時候,滇銅年產一千餘萬斤,產量占到了全國銅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謂是一枝獨秀,他處莫及。
劉璋前麵討定南中後,考慮到南中偏遠,鞭長莫及,又本地民戶,漢夷相雜,所以製定了南人守南中的政策,同時大手筆放權,招誘蜀地豪強開發南中。
即是直接給予有雄心,也有能力開發南中的蜀地豪強,以空印縣令文書與之,隻要豪強能攻下某一處蠻夷占據的土地,建立塢堡,開墾良田,就可在空印縣令文書上補全自己的姓名出身,且可傳承數代。
在劉璋的鼓動下,不少豪強,抑或是豪傑之士,拿著空印文書竄入南中,奪取蠻夷部落占據的交通要點、礦產寶地,如今漢人在南中的勢力漸漸從點連成線,將蠻夷分割在一塊塊綠色的山林中。
漢家勢力在南中大力發展,也就給了劉璋獲取南中礦產的能力,以前南中蠻夷多,漢人少,出產的重金屬運輸不出來,容易為蠻夷所掠奪,可現在,金銀銅鐵等重金屬,每日自耗牛道北上蜀地,外有其他南中的特產北運。
現如今的劉璋,可謂是富得流油,他不免有些感慨,是誰說漢人隻會種田,沒有武德和開拓精神?這麼大的疆土,這麼好的土地,難道是蠻夷自願奉上的嗎?
雲貴之地是個金屬寶藏,南中還得開拓,且是大力的開拓。
劉璋最終的目標,是雲貴化為漢土,為帝國提供稀缺的重金屬,成為帝國貨幣經濟的引擎,不過慮及現在南中的情況,非百年之力不能也,還需慢慢浸倨,慢慢歎倨。
自長安向東而視,並州大部儘歸劉璋之下,自並州以下,三河之地,河東、河內郡沁水以西、河南尹之地,也是儘歸劉璋麾下。
而得到了並州和大半的三河之地,現如今劉璋不管征伐袁曹哪一家,都是居高臨下,占著地理上的優勢,昔日強秦,也正是依靠著這股居高臨下的地利,對六國不斷發動攻勢,最終夷滅六國,一統寰宇。
雖說如今關東長江以北,隻有袁曹兩家,外加身在僻遠遼東之地的劉備,數量上沒有六個,在自相攻訐、懷揣降心這方麵,不如六國那般多生是非。
可劉璋有著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去同袁紹和曹操這兩個老梆菜對敵抗衡。
至於長江以南,連年交兵的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兩家,這兩家自動被劉璋忽視。
一來劉表坐守之賊,守戶之犬,守禦荊州的心很堅決,而攻城略地的心近乎渺渺,這也是劉表單騎入荊州,依靠蒯氏、蔡氏等世家豪強擁簇才坐穩荊州牧位置的天然缺陷,世家們目光短淺,一心自保,未有遠圖,劉表卻是難以有大的舉動。
二來江東孫策,雖是驍勇善戰,臨陣無前,可以江東之地的土壤貧瘠和人口稀少,孫策有心卻是無力,做不到鯨吞荊州這一處富庶的土地,隻能慢慢消磨。
也是荊州世家念及江東猛虎孫堅,連帶著對孫策入主荊州十分反感,所以大力擁護劉表,投入資源和甲兵同孫策對抗,加上劉表進取不足,坐守有餘的能力,使孫策遲遲不得入主荊州,到如今還在江夏推塔。
‘還要打五年才有個明朗的走向,說不好十年也說不定。’對於荊州和江東爭橫之事,劉璋自覺荊州方麵倒是沒有什麼好憂慮的,而荊州不下,孫策就不用的擔心了。
孫策這條蛟蛇要想化龍,還需拿下荊州才行,不然孫策到死都是蛟蛇之相,顯露不出真正命世之主所需的龍相。
東西皆已顧及,再言內政方麵,劉璋通過將關中、隴右荒廢的土地收歸官府之手,現如今在手上屯有大批國有土地,而這些國有土地,他大大方方的劃分給了有功之臣。
名頭上這些土地還是官府的,但土地的使用權在將士們的手中,按著官職大小,將士分略到了不同數量的土地,但就算是一小卒,也有百畝土地到手,至於將校和有軍功者,則是分略到了更多的土地了。
這是某種形式上的府兵製,要打造一批能戰的將士,需要先把將士化為地主,軍功出身的地主和良家子,是能戰之士的基石,市人和農民到底不能直接征入軍中,隻能作為賦稅的供給者。
從目前來看,劉璋的這一套政策運行的很是順暢,將士們為了土地在戰場上奮不顧身,英勇好戰,同時地主和良家子身份的將士,有著更多的時間打磨武藝,精通騎術,個頂個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再者,戰死者的遺孤,為劉璋所收略,命名為羽林郎,遣名家大儒教以經學、律法、君子六藝等學識武藝,外及一名精銳士卒該有的騎術。
坐擁雍涼的劉璋不缺馬,也不缺種植苜宿的土地,關中到現在還是人少地多,他有足夠的土地用來放養馬匹,用於羽林郎的日常訓練。
宇內紛爭不休,會當於馬背上取之,劉璋謹記著這一點,當前他所施的政策,多半是為了軍事活動,至於討定天下後的治理,他另有一套治政方針,隻待宇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