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不接近敵軍的腹地,一般不會專門派船來阻擊。
在巴丘上遊不遠處,大江突然大角度轉向,當魏軍的走舸還未行至最後一個彎道前,便遭遇了吳軍的阻截。
那些吳軍俱為小型戰船,船身較為低矮,但優勢是靈活輕便。
魏軍走舸本身沒有戰鬥力,隻能被無情驅趕,根本過不了最後一個彎。
而派出前往沿岸兩側探查的斥候也傳回消息:吳軍營寨紮得四平八穩,規矩嚴整,死死扼守住了通路。
山中地形比之前的監利要複雜許多,於是王基也徹底打消全部上岸,強攻吳營的打算。
最終決定於監利駐紮,暫緩進攻。
但過了數日,軍中請戰情緒越來越重,諸將前番大勝,信心爆棚。
而且監利一戰截獲了不少吳軍戰船
如今魏軍軍勢盛大,大小戰船鋪滿了整了江麵,旌旗盔甲在陽光下鮮豔耀眼。
這種時候,怎麼能夠止步不前?
要知道這一路水軍是此役伐吳的核心部隊,其他部隊要跟荊州水軍協同作戰,就比如水軍若行至夏口,夏口的魏軍便將歸王基節製,甚至分兵給他。
於是乎,有人吹捧,有人直言,甚至有人埋怨。
吹捧者說,鎮南大將軍威風八麵,吳人望而生畏,王基就是這大江之神!
直言者道,兵威正盛,當一鼓作氣,不可給吳人留喘息之機。
埋怨者言,敵軍前番大潰巴丘必然震恐,不堪一戰,這樣拖延下去,何時才能打過夏口,打到武昌?王將軍太過謹小慎微了!
這個是幾輩子難求的戰功,誰人不爭先恐後?
萬一夏口武昌吳軍一觸而潰,功勞豈不是拱手送人!
這些話自然紛紛傳到了王基的耳朵裡,但他既沒有因吹捧而飄飄然,也沒有去治那些偷偷抱怨之人的罪。
然而
王基這一路此役畢竟是統領了水陸共計四萬大軍,這跟管理自己麾下寥寥親兵有天壤之彆。
親近之人隻有陸抗、王濬和麾下的長史與司馬,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偏將、牙將就不成了。
王基當然可以閉門塞聽,置若罔聞,或是以將令威壓,殺雞儆猴。
但他認為如此行事不足以服眾,且會傷害士氣。
王基陷入回憶。
在戰前部署時,相國夏侯獻曾與他有過一封書信。
信中道,吳人水戰經驗豐富,恐會在險要之地安置鐵索,水上暗布鐵錐,要他多多留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