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九月初,雍州刺史陳泰奉命從褒斜道南下漢中。
到了九月中旬的時候,陳泰軍已經走了300餘裡,然而此刻大軍卻不得不停下來。
....
九月十六日,山穀的晨霧尚未散儘,長水校尉李苞站在褒穀口的斷崖邊,望著腳下湍急的褒水。
在他身後,長水司馬遞來一卷羊皮地圖:
“校尉,當年趙雲燒毀的閣道從赤崖以北綿延百餘裡,現存遺跡僅存三處石台。後來諸葛亮出祁山,大舉修道並治斜穀邸閣,退兵後閣道再次毀壞。”
聞言,李苞的手指劃過地圖上蜿蜒的線條:“陳將軍限我三十日內修複閣道,違者軍法從事。依你之見,此事可為否?”
“呃......”司馬看著殘破的棧道沉吟半晌,始終沒敢開口。
這種事,誰也不敢打包票。
李苞將羊皮地圖卷起,在司馬的胸前拍打了一下,笑道:“治我的罪,你緊張什麼?”
“傳王衝、張峻。”李苞對司馬下令,“再調五百將士隨我踏勘現場。”
“喏!”
此役,長水營撥出了1000人與木工、石工若乾組成了一支多達3000人的修路先鋒。
經過一整日的勘察,李苞發現被燒毀的棧道不能複修也就罷了,卻還要清理殘骸,工程異常繁瑣,須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過比起這個,更令人頭疼的是,有一段路為亂石所阻,要想往南修建棧道,還繞不過它!
李苞隨即召集工匠們討論解決之法。
親兵隊正張墩看著被亂石所阻的山路,眉頭一橫:
“蜀軍為了割據巴蜀也是煞費苦心啊。不僅毀了棧道,還弄來如此多的巨石阻擋。哎!這得清理到什麼時候去啊。”
“張隊正。”有工匠解釋道:“這些巨石八成不是蜀軍有意為之,這麼大靠人去搬是搬不動的。”
“那這些是從哪來的?”張墩疑惑問道。
“想必是山洪所致。”工匠說道,“當地人言,斜穀南北斷絕已有十六年之久,或許這一帶原本隻是些碎石,但積少成多,無人打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這樣。”
“噢。”張墩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又是問道:“那該如何處理這些石頭呢?搬不動的話,難不成硬鑿?這得鑿到何年何月啊?”
李苞的目光投向石工工頭張峻,似有詢問之意。
張峻想了想說道:“校尉,後漢明帝曾鑿石為門,火焚水激,石皆龜裂,或可用此方法。”
“詳細說說。”李苞道。
“可在石壁處堆砌火堆,晝夜焚燒。三日後潑水驟冷,便能開裂。”
李苞思索了一陣,點頭道:“好,就這麼辦。”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用“火焚水激”之法開鑿出一條長15米,高寬各約4米的穿山隧道,時稱石門。
而這石門隧道正是在這褒斜道上,距李苞等人不足百裡。
很快,士兵工匠們忙活起來,一時間山穀內濃煙蔽日。
數日後,李苞看著崩裂的石塊喜笑顏開,此法收到了應有的成效,為修棧道節省了大量時間。
此番這支修路先鋒軍分工很明確,軍士負責安保與基礎施工,石工負責開鑿岩壁,木工則是搭建棧道的主力。
棧道依懸崖而建,打算采用“鑿石架空”的飛梁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北伐之際曾也督軍修複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