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就在長水校尉李苞修複褒斜棧道,陳泰軍得以進入漢中平原之時,北線的戰事已陡然加速。
在此之前,征西將軍夏侯霸率主力從儻駱道入蜀,期間沒有受到任何阻攔。
這一度讓夏侯霸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當年夏侯淵被斬於定軍山,得知噩耗的夏侯霸心急如焚,從宗親那裡四處打探前線的消息。
後來得知,當年劉備在布局定軍山的同時,還派兵在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等多處設防——儻駱道設興勢圍,褒斜道派陳式駐防、陳倉道有馬超、張飛。
其目的,就是為了阻止關中曹操的援軍。
曹操最終選擇了褒斜道,憑借先鋒徐晃擊潰陳式,魏軍主力才得以進入漢中,真可謂是不易。
可如今,就這麼大搖大擺地進來了?
不過夏侯霸並沒有洋洋得意,進入漢中平原後,他當即探查蜀軍的部署。
不探不知道,一探嚇一跳。
漢、樂二城各自竟然隻有五千左右的守軍,治所南鄭更是直接被放棄了。
當然,在蜀軍堅壁清野的情況下,漢中的物資必然屯在各處軍城,攻取南鄭顯然沒有太大意義。
於是夏侯霸命前軍將軍馬隆、左軍將軍丁鴻各率一萬人分彆圍困漢、樂二城,自己親率大軍直奔陽安關而去。
兵法雲:“五則攻之,十則圍之”,一萬人自然是圍不了五千守軍的,準確來說是在城下看著。
反正算上黃金圍的柳隱,整個漢中平原總共就這麼一萬三千守軍,夏侯霸諒蜀軍也不敢出來。
魏軍主力沿漢水抵達陽安關後,隨即發起進攻,結果像是過菜市場一樣,輕鬆突破。
當時收到這個軍報的夏侯獻也很吃驚,但在與諸多謀臣於後方探討後才明白緣由。
陽安關原名陽平關,此地並非像劍閣那樣的天然屏障,而是張魯一手建立的,以走馬嶺和白馬城為依托的軍事要塞。
走馬嶺居高臨下,俯瞰漢水,是絕佳的了望台。
白馬城則是兩道的必經之處。
敵軍不管是從金牛道來還是從陳倉道來,都繞不過它。
若有人攻打白馬城,走馬嶺上的駐軍不僅可以提供視野,刺探敵軍動向,更能隨時下山斷其糧道。
縱觀華夏兩千年曆史,隻有割據漢中的張魯有這個獨特的需求。
然而蜀漢全有漢中、蜀中之地,陽平關的戰略地位就變得不那麼重要。
在這時候,它改名陽安關,又稱陽安口,後世稱古陽平關。
而真正的防禦核心是金牛道與嘉陵江的交彙處——關城。(後世陽平關鎮)
不過現在的陽安口並非完全不設防。
就在夏侯霸的大軍還在儻駱道上進軍的那會兒,薑維就向朝廷請求援兵堵住陽安關,以完成“收口子”的戰略構想。
但它與朝廷的扯皮浪費了太多時間,並且成都距陽安關本就比儻駱道遠。
再加上陽安關主要應對來自陳倉道的敵軍,對於漢中平原這一側原本就沒有完善的工事,麵對大軍壓境,自然不是一合之敵。
與此同時,陳泰經褒斜道入漢中終於與夏侯霸會師。
..............
“他媽的,快點走!”
白馬城內,一名魏兵正用刀鞘抽打著蜀兵俘虜的屁股。
俘虜們被逼迫著從糧倉裡搬運糧袋,這是他們三千守軍三個月的存糧,甚至是未來蜀中援軍的應急糧,可還沒吃多久,如今卻資敵了。
白馬城中有座大營,此處原是守軍將領的指揮所,如今變成了夏侯霸的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