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是吳軍的傳統。
奇襲荊州就不提了。
縱觀吳大帝孫權的數次北伐裡,大多數時候也會選擇在魏國東線空虛之時進行。
當年聲勢最為浩大,陣容最為豪華的一次北伐,便是選在曹操南征漢中之際。
那時合肥隻有區區7000守軍。
隻可惜....唉,不提也罷。
這倒不能說孫權陰險,畢竟換誰也不會選擇在敵軍固若金湯時,頭鐵去硬攻。
而如今諸葛恪終於也是嗅到了這個戰機。
魏軍主力伐蜀去了,最重要的是荊州水軍主力不在,這下可就到了吳軍的主場。
難得諸葛恪這個急性子一改常態。
此番他相當能忍,直到探得王基的水軍與巴東蜀軍打得膠灼之時,才選擇出兵。
話說蜀軍現在情況不容樂觀,據報魏軍似乎已經對白帝城周圍大小營寨清掃完畢,如今的巴東隻剩下白帝城和永安宮兩處可守。
想到這裡,樓船上的諸葛恪微微搖頭,又閉上眼為蜀軍祈禱。
蜀國畢竟是盟友,希望巴東能拖住魏國水軍,渡過這一劫吧。
至於其他的,他也愛莫能助。
這時,身後傳來動靜,來人是丞相府司馬李衡,隻見他麵帶愁雲:
“丞相,魏賊各地守軍閉城自守,黎庶百姓東躲西藏,這幾日已是很難有所斬獲了。”
“我知道了。”諸葛恪背著手,故作淡定地在甲板上走了兩步,但還是難掩心中的焦慮。
其實李衡說得算是委婉了,因為“斬獲”這個詞壓根用得不恰當。
吳軍自進軍武昌以來,並未立即攻打任何城塞,而是在當地瘋狂驅殺、掠奪百姓。
東至蘄春、南至陽新,最西甚至搶到了武昌江北的邾城。
魏軍有辦法嗎?
沒辦法,水師龐大就是這個豪橫。
此時留守武昌的杜預對此也無能為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開始吳軍還是搶到了不少物資的,但對於十萬大軍的消耗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而搶了一段時間後,吳軍漸漸發覺竟然搶無可搶了。
這是必然的。
首先陽新和蘄春自吳國分裂時起,便成了兩個政權的軍事拉鋸之地,其現狀類似揚州的居巢縣。
這些年當地百姓多有流亡,留在當地的要麼是沒什麼油水的老弱婦孺,要麼是江河水匪。
想靠劫掠以戰養戰,除非深入魏國腹地才有可能。
而邾城本就是一座軍城,周圍本就沒什麼百姓,諸葛恪隻派軍隊到城下耀武揚威了一波,實際並沒撈到任何便宜。
話說,諸葛恪這一點倒是深得孫權精髓。
當年孫權攻合肥,在船上待了一個多月沒下船,後麵打算撤軍卻覺得就此離去臉上無光,故而拉著人馬去合肥新城下叫罵。
滿寵明麵上不鳥孫權,暗中卻派精兵出城,待孫權罵完,正要班師之際,突然襲擊。
這下孫權更沒臉了。
而今的諸葛恪也是一樣。
他興致衝衝地帶著十萬大軍西征,卻發現無從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