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攻堅嗎?
吳軍的攻堅能力是個什麼水平,諸葛恪再清楚不過了。
可拉著浩浩蕩蕩的十萬大軍出來,總得乾點什麼。
不多時,他氣憤道:
“杜預膽小如鼠,不敢與我軍正麵交戰,沿江這些據點,他難道一個都不打算搭救?”
李衡聽出了諸葛恪話語中有擔憂的意味,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擔憂起來。
此番西征,諸葛恪動用了十萬之眾。
與以往五萬號稱十萬的虛張聲勢不同,此番算上中軍、豪族私兵、州郡屯兵等雜七雜八的,真有十萬上下。
要知道,這可不是當年吳國鼎盛時期了。
先帝孫權在時,即便真帶個八九萬之眾揮師北伐,荊州和揚州南部等郡也都有兵力部署,不至於傾國而出。
而今諸葛恪卻在極力壓榨國力,為此不惜籌備了數月之久。
有些不知情的幕府僚屬還說:我家丞相真沉得住氣,等到魏蜀兩國激戰正酣時才出兵。
實際上,雖然有一部分這方麵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兵沒募齊。
唉~
李衡覺得,倘若吳國不是如今的“半壁江山”,以丞相的性格,八成會史無前例的弄出來二十萬大軍來攻打魏國。
不是自家的基業,就是不心疼。
而在出征前,建業朝堂中是一片勸阻。
但諸葛恪皆不聽,甚至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硬懟群臣。
文中各種引經據典,強烈表明伐魏的必要性。
你們不許強,強就是諸葛丞相對!
這下好了,若就這麼稀裡糊塗劫掠一番,班師回朝,丞相可就犯了眾怒了。
而自己這個明確貼著“心腹標簽”的人絕對沒好果子吃。
正在李衡走神之際,諸葛恪走了兩步,忽然說道:
“武昌城本就城高池深,且前番孫基、全懌等賊拱手投降,城池未經任何損壞,若要強攻實屬不智。”
“而那邾城位於江北,乃陸遜父子所築,本意是抵擋從北方來的魏兵,現在魏人據有大江,邾城幾乎失去了戰略意義。”
“丞相。”李衡收斂心神,給出了一個提議:“既然丞相不願強攻,我意可圍攻西塞,坐等魏國發派援軍,我軍則以逸待勞,或可一戰而定。”
諸葛恪琢磨了一陣,右手握拳擊打左掌:“此計甚合我意。”
這是要圍點打援。
如今魏國的主力皆在對蜀作戰,若吳軍包圍西塞,能來支援的除了就近的荊州刺史杜預之外,就剩長沙的王濬了。
或許襄陽的夏侯獻手中尚有機動部隊,但全部加起來,也不可能有他諸葛恪兵多。
至於揚州的魏軍?那不足為慮。
江北的“皖城走廊”是吳占區,他們不可能支援荊州戰場,即便想“圍魏救趙”,魏軍也得先攻克濡須關再說。
而且這種時候,魏軍大概率不敢選擇三線作戰,所以圍點打援,一定可以等來援軍!
念及於此,諸葛恪馬上作出決定。
但他要稍作修改,他準備仗著軍勢強盛,連點帶援一起打!
喜歡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