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去。”
諸葛恪揮了揮手,看向李衡:“叔平以為如何?”
“應.....”李衡本想建議回師,卻忽然想起蔡林、熊行等人的遭遇,覺得禍從口出,不如不言。
“屬下以為,應召諸將前來商議。”
諸葛恪捋著短須,沉思一陣,緩緩點頭:“可。”
不多時,各級將領來到大帳中。
這裡麵有孫壹、孫封、朱績、朱熊、朱損、陸禕、留讚、丁奉、丁封、陶丹、胡滕等將。
孫壹、孫封兄弟是吳國宗室,孫壹的妹妹嫁給了衛將軍滕胤作繼室,而滕胤的女兒為諸葛恪的兒媳。
他們這一支可謂是與諸葛恪一係高度綁定。
朱績、朱熊、朱損、陸禕等人自不必說,標準的吳郡士族。
孫權終其一生,製衡的主要就是顧、陸、朱、張這幾個家族,雖說如今的江東士族確實很難威脅皇權,但實力仍是不容小視。
留讚、丁奉的派係相對模糊,姑且算是中立。
說實話他們大概是因為活得長,才能在軍中保持地位,若是短壽一些,八成會類似淩統一族一般逐漸泯為眾人。
日後,他們的宗族若不陷入政治鬥爭或許能得以延續,但幾乎很難再進入高級舞台了。
至於陶丹、胡滕,他們豫章係將領的代表之一。
如今諸葛恪的軍中,這批將領和麾下士兵其實不在少數。
話說,自孫氏入主江東以來,閒來無事就會發兵討伐境內的宗帥、山越以及蠻夷,之後將俘獲的人口“強者為兵,羸者補戶”。
諸葛恪當年討伐山越收複山民十萬眾,整編後得兵四萬,自己隻留一萬,其餘則非常大方地給其他將領。
當然了,他不會“資敵”般地分給江東士族充作部曲,頂多也就意思意思,而實際的得益者分大多是這批豫章人。
也正因為此,諸葛恪也收獲了不少軍心、民心。
“丞相,西塞久攻不下,現又境內亂起。不如率軍速還豫章,數日可平。”
鎮東將軍朱績給了諸葛恪一個台階下。
說實話,豫章之亂他並不關心,那裡賊人橫行不是一天兩天了,隻不過他覺得現在正好可以用這個由頭給諸葛恪一個退兵的理由。
“是啊丞相,豫章乃我吳國重要的產糧之地,若被叛賊糟蹋,非數年不能恢複。”朱熊也跟著附和。
諸葛恪默然,心裡卻是在想彆的事情。
貉子們哪裡是關心豫章安危,他們根本就是自己不想打了。
彆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偷奸耍滑的那一套,這筆賬留著以後再算!
想到這裡,諸葛恪又有點惆悵。
以前孫權屢次北伐都很難有所建樹,到最後隻能帶著諸般無奈被迫退軍。
他現在有點與先帝感同身受了。
這幫貉子!
除非彆人打到家門口,即將奪走他們既得利益,他們才會拚死一搏,否則根本不會出全力!
真是好笑!
攻堅的時候一個個一言不發,撤退的時候卻都跳出來勸?
念及此處,諸葛恪氣不打一處來。
就在這時,牙門將陶丹忽然出列,抱拳道:“丞相,末將認為不能退!”
諸葛恪眼前一亮,看向陶丹,隻聽他繼續說道:
“若是現在退了,我軍這兩個月折損的兵馬、錢糧全都要付之東流,就算日後複來,麵對的將是兵精將足的魏軍,更是毫無勝算。”
“末將以為,此役無論如何都要拿下西塞。這不僅是日後收複荊州的前哨,更是抗拒魏人東進的關鍵之地。若現在不取,等日後魏人騰出手來,江東則無險可守,隨時可以順江東下,吳地危矣!”
“小小牙將,豈輪得到你在此妄議!”還沒等諸葛恪表態,朱熊卻語氣不善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