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視頻開始播放:
“大明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混出了皇宮,”
“來到了邊防重鎮宣府,為了滿足自己征戰四方的願望,也為了恢複大明禦駕親征的傳統,”
“朱厚照還自封為‘威武大將軍’”
“碰巧的是,韃靼的小王子親率五萬大軍,進犯大同,總兵王勳害怕皇帝有所閃失,”
“於是勸說朱厚照回京,朱厚照豈會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親自領兵北上。”
“韃靼小王子雖然不知道這個威武大將軍什麼來頭,卻也絲毫不敢懈怠,”
“兩軍大概十萬人,在應州城外來了一場決戰,雙方人馬激戰一日,”
“小王子兵敗退走,朱厚照初次領兵就取得了應州大捷。”
“然而蹊蹺的來了,朱厚照死後的《武宗實錄》記載,韃靼人此戰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了五十二人,甚至還有乘輿幾陷的記載。”
大明位麵
洪武年間
朱元璋剛想誇讚幾句自己的子孫還有勇氣親身上戰場,
結果這讚美的話語還沒說出口,就被這戰損比給震驚的掉了下巴。
他轉頭問眾人,
“這乘輿幾陷,是個什麼意思?”
“李善長開口道:這意思是皇帝的座駕幾乎要被敵人包圍。”
“大概這位明皇,中軍大帳被敵人攻擊,狀況也應當是十分的危險。”
朱元璋立刻皺起了眉頭道:
“這個什麼實錄記的有問題啊!”
“咱不說彆的,但凡打仗,就算不知道對麵的是我大明的皇帝,都快打穿中軍營帳了,勝利在望,斷然沒有退避的道理。”
“這韃靼人也絕不是什麼貪生怕死之徒,不可能到手的勝利不要。”
“皇帝的禦前班值,也不可能在敵人打到禦前還不拚命的。”
“五萬對五萬,打了一天,兩家加在一起就死了幾十個?”
“真當打仗是過家家呢?”
“要是這幫人瞎寫的,誰這麼大膽子,敢把皇帝的功勞給黑了?”
“莫非是帶清的那些人見不得咱大明皇帝威武,寫史書的時候胡亂寫的?”
大明位麵
永樂年間
朱棣一眼就看出了這其中的問題,兀自懷疑道:
“若是如實記載雙方交戰一日,傷亡就絕不可能是這點。”
“就算戰報可以模糊,可是雙方的戰線卻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這韃靼人退兵了也是事實,”
“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大明是勝了,那麼又是誰在抹黑我大明皇帝的功勞?”
大清位麵
乾隆年間
乾隆皇帝看著天幕,折扇輕搖道:
“這正德皇帝也是可憐,居然被些文官汙蔑至此,當初朕看到這記載還好奇呢。”
“堂堂一國之君,禦駕親征,明明是勝了,卻被手底下的文官給抹殺了功勞。”
“可惜他們不懂,多用刀,這幫人就要多聽話就有多聽話。”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
“不少人對這一戰的結果充滿了質疑,表示這史書裡記載的到底是不是胡編亂造。”
“這一戰,明軍到底是輸是贏。”
“而根據對眾多曆史細節的分析,這應該是寫史的時候使用了一種春秋筆法,使得讀者很容易就輕視甚至誤解這場戰爭。”
“首先,斬首十六人,並不代表隻殺了十六人。”
“因為同樣是《武宗實錄》裡的記載,此戰不僅有斬首十六還有獲馬匹六百八十匹。”
“這些馬匹不可能是韃靼人送到明軍的手裡的。”
“第二,韃靼人的首級是很難獲得的。”
“根據《大紮撒》的規定,將戰死的萌古人屍體帶回家鄉可以獲得軍功和好處。”
“獲得首級可能真的是十六,但是殺傷人數就被模糊了。”
“而且除了對於從此戰爭總結以外,明實錄對於這次的戰爭也是十分的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