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長會人太多擠不進去,今天被老師單找談話。讀者老爺們的建議都有看,就和娃溝通了兩天,讓娃自己說,以後想乾嘛,娃琢磨兩天,說,生物吧,學腦機接口,以後能幫視障、癱瘓、肢體殘疾的人改善生活質量。老師說娃有善心,一查專業表,得,沒一個低於211的,誒,努力吧。)
複大學社政學院的一間會議室裡,空調口吹出的暖風,把會議桌旁一位教授僅有的幾根,用來遮蓋鹽堿化的頭頂的長發,吹著像哈達一樣舞動著,這教授連忙伸手捂住。
旁邊還坐著的幾位教授和評審專家,似笑非笑的看了眼。坐在首位的係主任翟曉鵬捏起茶杯抿了一口,“楊老師,要不,你往後坐坐吧。”
“誒,好,好。”
“鄒老師,你繼續。”
“是,主任。”
鄒傑,社政學院新引進的講師,腳盆京都大學回來的博士,穿著一身合體的藏青色西裝,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苟。臉上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混合著緊張與自信的光彩。
手握激光筆,配合著ppt頁麵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提綱、數據圖表和引用文獻,闡述著他的中期報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網絡社會並非一個獨立於現實社會的虛擬空間,而是現實社會關係在新技術媒介下的延伸、重塑與映照。”
“其運行邏輯,依然遵循著社會學的基本範式,但在權力結構、互動方式、群體形成、文化表征等方麵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
聲音清晰洪亮,語速控製得恰到好處,顯然經過精心排練。
“目前課題進展順利,已完成核心文獻的梳理與評述,初步構建了理論分析框架。階段性成果方麵,已在《社會》、《青年研究》等期刊發表相關子論文兩篇,另有兩篇在審。”鄒傑頓了頓,加重了語氣,
“主要創新點在於嘗試將經典社會學理論,如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布迪厄的場域慣習論,與網絡空間的新現象進行對話和整合......力圖構建一個既能解釋線上互動特殊性,又不脫離社會學經典傳統的分析框架.....”
“並進行跨語境的應用與檢驗,用以分析網絡社群中的權力博弈、身份建構和共識形成機製……”
“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前國內學界在此領域係統化研究的空白。”
聽著鄒傑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試圖將自己的研究置於一個宏大而堅實的理論譜係之中,幾位老教授偶爾點頭,更多的是不動聲色地記錄著什麼。
似乎一切順利,鄒傑臉上的笑容愈發濃鬱。
直到進入提問環節。
一位戴著深度眼鏡、頭發花白的老先生率先開口,他扶了扶眼鏡,慢條斯理地問,“小鄒老師,你報告中多次提到係統梳理、整合構建?”
“是的,這是我深入這個課題的方向。”
“嗯,很好,不過,我注意到,目前國內,尤其是燕京大學那邊,有位叫李樂的學生,現在好像也是博士了。他在前幾年,就已經連續發表了好幾篇高質量的文章,討論的就是虛擬社區的權力結構、網絡文化的生成邏輯這些話題。”
會議室裡安靜了一些,眾人的目光聚焦過來。
老先生繼續道:“我仔細比對了你的報告,你提出的幾個核心論點和分析框架,發現與李樂已發表作品中的思想,存在相當程度的....怎麼說,相似性。”
“特彆是關於網絡社群內非正式權力結構的生成、以及線上互動如何影響線下社會資本這兩點,與李樂02年的那篇發在《社會學研究》上的文章,切入點基本是一致的,對於這一點,你作何說明?是否存在過度借鑒的嫌疑?”
問題直白而尖銳,空氣仿佛凝滯了幾秒。
鄒傑臉上自信的笑容未減,似乎早有準備。他微微躬身,從容應答:“謝謝王老師的提問。您說的這一點,我非常清楚。李樂的研究確實起步很早,也極具開創性,我在腳盆讀博期間就仔細研讀過他的文章,深受啟發。”
“學術研究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前人的研究,無疑為我們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極高的起點。”
鄒傑巧妙地將可能的“抄襲”的指控轉化為“受啟發”和“站在前人肩膀上”,語氣誠懇。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在分析線上輿論對現實身份的固化效應時,引入並拓展了符號暴力在網絡語境下的操作化定義,這一點是對已有研究的一個推進。在基礎性的框架上出現某些相似,我認為是學術積累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關鍵看能否在共同的基礎上做出新的、屬於自己的貢獻。”
“而且,在我所有已發表和待發表的論文中,凡是引用、借鑒李樂以及其他學者觀點的地方,都嚴格按照學術規範,清晰標注了來源。這一點,評審委員會的各位老師可以隨時核查。”
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承認了借鑒,強調了規範,又點出了自己細微處的“創新”,還將潛在指控化解為“學術積累的正常現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另一位中年女老師接著提問,語氣溫和但問題核心依舊犀利,“鄒老師,我同意學術研究需要繼承和發展。不過,從你目前展示的成果來看,整合、概括、歸納的痕跡確實比較重,將現有理論應用到網絡新現象的解釋上,這很好,但原創性的、顛覆性的理論創見,似乎還顯得不足。”
“你提到的創新點,更多像是應用層麵的擴展和驗證。你如何回應這種看法?下一步計劃如何凸顯本課題的真正創新性?”
鄒傑深吸一口氣,這個問題點到了他的軟肋,卻保持著鎮定,“張老師的問題非常專業,點出了我們現階段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確實,目前的中期報告更多呈現的是係統性梳理和基礎框架構建。”
說完,側身指向ppt上一頁還比較空白的圖表,“真正的創新性突破,我們寄托於後續的實證研究部分。”
“目前,我們課題組正在集中力量,針對特定網絡社群進行大規模的數據搜集整理和深度分析。我們試圖精確刻畫信息在虛擬社群中的傳播路徑、衰減節點以及如何轉化為線下行動的動力學模型。”
“例如,我們正在設計模型,以期能更精準地預測某一網絡議題的發酵臨界點及其現實影響強度。這一部分的數據分析和理論建模,將是我們最終結題報告中最具創新性的核心內容,目前仍在緊張進行中,所以未能在此次報告中充分展示。”
這個回答將創新性寄托於“未來”的實證工作,雖然有些取巧,但也合情合理,畢竟這隻是一次中期檢查。
隨後,幾位老師又詢問了經費使用情況、後續數據獲取的倫理考量、以及預計的結題時間等問題,鄒傑一一作答,思路清晰,顯得準備充分,會議節奏逐漸重回他的掌控。
評審會又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
專家們低聲交談著陸續離場,鄒傑一邊整理電腦和材料,一邊暗暗鬆了口氣,自覺表現尚可。
“鄒傑,你留一下。”係主任翟曉鵬的聲音傳來。
鄒傑忙抬頭:“翟主任。”
翟曉鵬走過來,“鄒老師,彙報得不錯。”
“謝謝翟主任肯定,還有很多不足,需要繼續努力。”鄒傑連忙謙遜道。
翟曉鵬點點頭,指了指鄒傑剛才放下的論文打印稿,聲音不高,語重心長,“不過,剛才王老師提的那個問題,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你還是要時刻放在心上。”
“借鑒、參考,都沒問題,學術就是這麼做的。但分寸感很重要,尤其是當你和彆人的研究領域、方向甚至視角高度重疊的時候。怎麼樣在引用和借鑒的基礎上,更快、更清晰地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獨特的、無法替代的學術標簽,這是你需要認真思考的。”
“不要滿足於做一個優秀的整合者或闡釋者,要爭當開創者。這裡麵,度的把握很關鍵,轉換的功夫要下足。”
鄒傑立刻點頭,態度誠懇,“我明白,主任您放心。我會特彆注意這一點,後續的實證分析和理論提升部分,一定會著力突出我們課題組獨立的思考和原創性的貢獻。”
“嗯,有這個意識就好。”翟曉鵬點到為止,不再深究,換了個話題。
“對了,寒假過後,三、四月份吧,係裡打算組織幾個像你這樣的青年骨乾教師,去燕大社係做個交流,互相了解一下研究進展,也展示一下咱們年輕老師的風采。你準備一下,到時候你肯定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