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三點,崇禎早就意識到了,對大明也沒有了製約。
首先是認知,他很清楚,植被與水土的流逝,其次是經濟製約,現在大明不缺銀子,三是政策,崇禎等的起,自己還能活三五十年時間,作為一項國策來執行。
他的治理策略很簡單,將上遊黃河開始變黃的區域沿岸兩側五裡……甚至十裡之內的百姓全部遷移走,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同時清淤,將堆積在河底的沙子給清理出來;
以及加固堤壩。
清理的沙子目前看可以用在三個方麵,一是與黏重土壤混合,增加黏重土壤的透氣性,如河南的鹽堿地等;
二是與碎石、石灰混合壓實用於農村道路或臨時施工便道;
三是等過幾年水泥能搞出來了,這種含泥量較大、顆粒細、鹽堿成分多的沙子可以與水泥、石灰結合製成磚塊,雖然不能蓋房子,但用作圍牆、臨時建築還是很不錯的。
類似的策略他還在思索,還在不斷的翻閱史書和各地的治河策略。
每年百萬兩銀子砸下去,持續個三五十年,他就不信黃河上遊植被恢複不了。
不為那句‘黃河清,聖人出’,也要為華夏的未來奠定基礎。
“呼……”
想到這裡後,崇禎長長的呼出一口氣,從思索中清醒了過來。
“此事兒他們怎麼沒有上疏?”
“回陛下,洪大人和傅總督的意思是先等打下了西域實地考察、進行詳細的規劃之後再上奏,畢竟目前也隻是考察了玉門關一帶,不能代表全部。
而且傅總督也明確表示若是陛下下旨讓他負責此事兒,那他餘生就耗在戈壁灘之中了。”
“好,很好!”
崇禎很是開心,這種務實的工作態度是他最喜歡的。
就憑陝西的耕三餘一和西域走廊計劃,以及他的這個態度,未來的六部尚書和內閣大臣就有他一個位置。
不能讓老實人吃虧,對不對。
“行了,這事兒他們沒有上奏你就當著不知道,等打完西域再說!”
崇禎將西域走廊的事兒給定了性,隨即看向李若漣:“襄陽平原的秋收完成了嗎?結果怎麼樣?”
“回陛下,已經收割完畢,因為還要晾曬,具體入倉的數據還在統計中,
但從目前得到的數據看比往年差了一些,畢竟種植時間晚了半個月,加上天又冷的早,估摸著能有往年的七八成左右。”
“大旱之下能有這個收成,已經非常不錯了!”
崇禎點了點頭:“你去忙吧,賑災和遷移多上心。”
“臣明白!”
李若漣回應了一聲後朝著崇禎躬身行禮慢慢的退出了東暖閣。
崇禎也跟著到了東暖閣外,十月份下旬的北京城雖然未下雪,但已經很涼了,再涼也沒有西北涼。
西域的事兒既然已經定下了,那就靜待明年三月份的結果了。
而明年三月還有另一件事兒也將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