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初步想法是如果他上奏,那就批準找一段路讓他試試,即是試探方案的可行性,也是積累經驗。
西域走廊能不能成型朕不知道,但南疆和北疆以及沿途的綠洲倒是可以持續擴大。”
崇禎回應完後,輕輕的點了點頭,看向眾人:“這個事兒等傅宗龍勘查完後再說吧,快則半年,慢則一兩年才能出結果,現在談論有些言時過早,還是說說治理黃河的問題吧。
畢愛卿,你所擔心的是什麼?”
見皇帝問自己了,群臣也將目光看向了自己,畢自嚴也不再猶豫:“陛下,有兩點,
其一,沿途百姓遷移後,這些耕地就不能用了,那麼原本屬於百姓的耕地從哪裡來?
如果是能用銀子購買倒也無所謂,可問題是我們不能買,耕地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隻要地在,就一直有產出。
朝廷購買退耕還林本質上和土地兼並沒有什麼區彆的。
所以,我們要從其他地方補給百姓同等麵積的耕地。
問題是現在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分的差不多了,預留出來的那是給新增人口的,如果給遷移的百姓,那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其二,六百萬畝,畝均產兩石,一年就是一千兩百萬石,這可不是一筆不小的數量。
沒有田地就已經少了一千兩萬石糧食,加上人均食用,至少得兩千萬石糧食,這對整個大明來說都是負擔!”
眾人臉色瞬間凝重了起來。
耕地對百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按照皇帝登基後新的規則,無論貧賤、富貴,隻要滿八歲就能免費獲得五畝耕地。
耕地隻要不買賣,你是自己種也好,請彆人種也罷,隻要你按照畝數按時交納賦稅即可,其餘朝廷不管。
其次則是人死後,春耕之前的耕地立刻收歸官府,春耕之後的則在秋收之後收歸官府,當然朝廷也不會無償收回,畢竟這地是百姓花銀子買去的。
所以在回收時會根據耕地的優劣給予一定的補償,一般是購買價格的六到八成左右,甚至是全款,這就看死前五年畝產數量來決定。
這樣規則的好處就是百姓們會儘心耕種,將下田耕種為中田、甚至上田。
問題是,死亡人口肯定是趕不上新增人口的,尤其是如今天下太平,岐黃研究院發揮巨大作用的時候。
如此的問題就是,耕地回收趕不上發放的,更何況是一下子發放一百四十萬人的所需。
如果解決不了耕地,那麼糧食缺口必然出現。
朝廷是有銀子,補貼一年兩年沒問題,但時間長了就容易出問題的。
“畢尚書,繼續遷移到中南半島或者呂宋那邊呢,以那邊的耕地麵積彆說一百二十萬,就是一千兩百萬也能滿足。”
“這是一個辦法,但遷移比之前更加的困難。
因為遷移的都是花園口到青龍峽一帶的,經過甘肅、陝西、山西、北直隸、河南等地,這是麵食為主的地方,去了種植水稻的中南半島能不能適應?
其次,這幾地可是乾旱少雨,去了雨水充沛且濕熱的中南半島,能受的了那種天氣嗎?
最後,走陸路經四川、雲南到緬甸,或者南下到海邊走海運,無論那條路距離都極遠,極容易出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