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屆茅盾文學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已延長一年評選年度,評選了1985至1988年的作品。
按照慣例,第四屆茅盾獎的評選年度最寬可延至1989至1993年,評選工作在1994年進行。
但這項工作一再拖延,直到1995年才予啟動,於是不得已將評選年度延伸為1989至1994年,跨度6年!
而《白鹿原》的評選也充滿曲折,有許多不同說法,不過現在方明華可以見證這個曆史到底是怎麼回事。
5月6日,方明華早告彆妻兒提著旅行包踏上去燕京的火車,第二天下午趕到燕京,住進了紫玉賓館。
作協開會,喜歡在這個賓館安排各地來的成員,方明華就在這裡住了好幾次。
第二天舉行評委會第一次會議,不過這次規格頗高,並沒有在農展館文聯大樓舉行,而是在朝陽門內大街中xua部大樓二樓會議室舉行,參會評委委員陸陸續續到達。
評選委員會由23名成員組成,主任委員仍由鈀金擔任,不過鈀金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太好,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是由擔任副主任委員的陳長本主持。
方明華坐在後排。
他看著陸續進入會場的委員,丁寧、劉玉山、江曉天、陳湧、李希凡
一般讀者或許不清楚,名字也沒那些當紅作家出名,但方明華知道這些人才是文壇上真正的大佬,掌握著絕對的發言權!
年齡多在五十歲以上,方明華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坐在會議室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過大家都彼此善意打打招呼,和平時開會一樣,隻要主辦方不擺桌牌——上麵寫有名字,參會者一般都是和自己比較熟的人坐在一起低聲聊天。
方明華真沒幾個熟悉的。
畢竟年齡有代差,除了每年作協開會、或者個彆文學研討會上,方明華見過,除此之外很少有交際。
這時候一個男人笑著向他打招呼,叫了聲“明華”,坐在他身邊的空位。
雷達!《中國作家》副主編,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方明華和他認識還是在88年陸遙的《平凡世界》作品研討會上。
參會人員大部分都批評這部小說,但雷達卻力挺,給方明華留下印象很好。
後來在幾次作品研討會上都見過他,算是比較熟的。
看到對方坐過來,方明華身子向邊上挪了挪,笑著回了聲:“雷主編,你好。”
“明華,什麼時候再回蘭大,給學生們講幾堂課?”雷達笑著問道。
再回蘭大?
方明華微微有些詫異。
他確實在蘭大搞過一次講座,當年方明華跟吳天民在甘省民勤拍《隱入塵煙》,因想寫一偏有關意識流的文學評論,專門到蘭大查閱資料,被當時的蘭大中文係主任柯揚邀請講了一趟意識流文學。
不過那是82年,14年前的事了。
現在突然聽到雷達舊事重提,有點驚訝。
“我現在在蘭大文學院擔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帶了幾個學生,空了過去邀請你去給我們的學生講講課,你發表在《天涯》雜誌社關於現代詩歌理論很不錯嘛”雷達解釋道。
原來如此!
“行,恭敬不如從命,有機會我去。”方明華回答道。
兩人閒聊,這時候有人大聲說開會,會議室頓時靜下來。
“同誌們,現在開會。”陳長本坐在主席台上,說道:
“去年11月,經過讀書班23名成員的不懈努力,已經完成了初評工作,從111部長篇小說中篩選出30部作品,然後又從30部作品中篩選出20部作品,提供給評委會供大家參考,而咱們評委會的工作,就是從這20部小說裡選出最優秀最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文學的作品來!“
“同誌們,這次參加初評的111部各地推薦作品總目錄,會後工作人員也會發給每一個評委會成員,大家可隨時調閱任何作品,有沒有滄海遺珠,就靠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