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幾日。
各官員將領都在關外觀摩。
雖然因為時間緊迫,不免有些走馬觀花。
但光是溫越表麵露出來的實力,就已經讓人暗自心驚。
整體下來,令眾人最清晰的感覺就是。
溫越治下所展示出來的那股力量,是充滿朝氣的,這是一股磅礴的力量,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讓人無法可擋。
尤其是各將領,他們沮喪地發現,就自己麾下的那些軍士,與青牙軍完全是比不過。
先不是武力,光是青牙軍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麵貌,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
怪不得對於他們的請求觀摩,溫越會大大方方展示出來。
看過青牙軍之後。
很多將領也明白了為什麼青牙軍不要兵痞,油滑之人。
相比於數萬人規模的大戰,區區一些有著高強武力的人又有何用?
尤其是昨日青牙軍幾個千總在城外曠野上,接受檢閱的情形,讓眾人都是嚇得麵如土色。
不說那排列而來,如牆緩緩過來的近千騎兵。
便是那幾個步卒部隊,人人有著馬匹,人人可以披著盔甲。
這般裝備,實在看著人心驚。
而且這幾千人都是血戰出來的,隨便一個人拉出去,都不亞於各家戰兵的實力。
光是這數千人馬,各將領就已經確定自己的麾下絕對不是青牙軍的對手的。
聽聞這還不是溫越的全部軍士。
青牙軍還有炮兵,夜不收等軍士,他們沒有見到。
如今,溫越又開始編練新軍,人數有五千餘。
如此下來,光是戰兵就要一萬五六千,還是個個都是精銳。
另外,有消息傳出,溫越也在操練各屯堡的青壯,那些青壯人數足有五萬之多。
眾人心驚,這簡直是一個龐然大物啊!
……
與各官員將領,相處幾日。
溫越可以清楚地感覺到。
眾人對他的態度在悄然轉變,一個個變得熱情不已,即便是生疏的官員將領,也會投來虛假的熱切笑容。
尤其是施鳳來和李國普對他更加親熱,每日都要召見一二,特彆是施鳳來,臉上露出的熱切,誰都能看到見。
對於他們的兩人的心思。
溫越心中冷笑一聲,哪裡能不知?
無非是現在崇禎帝登基後,閹黨不保,他們迫切想要自己這個外援,穩住朝中勢力。
對此,溫越隻能說抱歉了。
從天啟六年開始,溫越就有心與閹黨脫離關係,減少來往。
這番表現一定被有心人看在眼裡。
而現在,閹黨都已勢弱。
自己此時再貼上去,豈不是49年入國軍?
所以,對於施鳳來的暗示。
溫越顧左右而言他,裝作不懂。
對溫越來說。
現在的他,已經不需要權謀,也不需要陰謀。
朝廷紛爭已經影響不到他的頭上。
有這時間,不如多練些兵,來的實在。
以力降人,力量決定一切。
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任何的陰謀陽謀都是一片浮雲,揮之即散。
要說,在大明官場。
最忌諱就是不站隊,哪怕你鼠首兩端都比不站隊好。
可對現在的溫越來說。
一萬多軍士,況且還是天下一等一的強軍在手。
對於朝中的高官文臣,是溫越有資格去對他們挑揀,而不是他們對自己挑揀。
高官文臣要是對自己有什麼陰謀陽謀。
如今,邊鎮各軍官對文官的那套早有應付心得,更彆說自己還鎮守在關外。
而崇禎帝又不是天啟帝。
他暴躁多疑不錯,可絕對會把大局放在第一位。
最後的結果,肯定會是高官文臣被斬棄市,朝廷還會賞賜銀兩官位拉攏安撫。
當然。
溫越如今的實力,已經引起了他人的忌憚,未來將有處處針對。
就如砂礫中的珍珠般,熠熠生輝的光芒是藏匿不住的。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
溫越索性也不裝了,攤牌了。
他就是擁有天下第一的軍隊,受他人針對又如何?
在這朝代末端的風口浪尖上,踏波而行。
這感覺十分享受!
溫越說不出的陶醉!
崇禎元年三月十五日。
山海關鎮國將軍府,一片歡笑熱鬨。
溫越和各位官員將領,舉行酒宴錢行。
翌日。
各官員將領相繼告辭而去。
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他們身邊的親隨幕僚都背著大袋大袋的筆記,頗有滿載而歸的意思。
這些人回去之後。
十有八九會效仿青牙軍編練新軍。
這是絕對可能的事情,不過青牙軍能成今日強軍,有著特殊的情況。
而他們回去之後,又該用何手段,又練出的軍士如何,真讓溫越有一種期待啊。
滿桂、祖大壽等人與溫越擁抱告彆,神情真摯,依依不舍。
望著他們逐漸遠離的身影。
溫越不免也有些難過之感。
……
時間過得很快。
一晃崇禎元年過去,時間到了崇禎二年。
崇禎二年三月。
崇禎帝派人處死正在告老還鄉的魏忠賢。
一夜大火後,魏忠賢斃。
閹黨勢力大減,幾乎破滅。
這時。
有人趁機提議召回身在山海關的溫越,加以處置。
崇禎帝留書不發,似在思考。
但很快。
建虜扣關的消息傳來。
後金大汗皇太極在西征蒙古途中,突然決定掉頭攻打明朝,這讓朝廷眾人和邊關眾將一個措手不及。
後金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處長城關隘。
直接突到北京城下。
幸得宣陣、延慶等地的滿桂、馬世龍等部,救援及時,又聽聞處在山海關的青牙軍欲動。
後金軍趕忙撤退,卻擄走了不少財產百姓。
經過此事後。
召回溫越之事無人再提起。
之前那個提議此事的官員,也被罷職離朝。
崇禎二年,七月。
從崇禎元年就爆發的流寇,肆虐多地後又轉入山西,弄的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崇禎帝任命楊鶴為陝西三邊總督,鎮撫流寇。
楊鶴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方針,招洪承疇,曹文詔一同鎮撫流寇。
許多流寇接受招安,暫時投降朝廷。
可是許多流寇在接受招安後,因得不到有效安置又重新起義,不到一個月即“複叛”。
忍得崇禎帝大為火惱,下了好幾道命令,催促啊流寇剿匪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