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書吏!
紙坊縣,距離不過區區七十餘裡,順著平坦的官道,漢安軍展開“急行軍拉練”,一日之間,便兵臨城下,駐紮在紙坊縣城東門外。
夜幕剛降,華燈初上。
呂凱、黎昆、文呈等人帶著護衛隊,入城拜訪那位隻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孫司馬”。
剛到東門城門洞處,眾人便覺得有些怪異城門處,有幾名紙坊縣兵、數十名漢安軍士,在聯合值守。
戰爭期間,客軍勢大,喧賓奪主也是尋常事。
怪就怪在,那些紙坊縣兵,個個鼻青臉腫、渾身衣甲不整,甚至於被撕扯的成了布條條,赤手空拳的站在兩旁,一副委委屈屈、破破爛爛的模樣,跟乞兒似的。
另外有兩名軍士,看神情、長相、衣甲就不像涼州人氏,叉腰扶刀,冷冷地站在漢安軍士身後,一言不發。
擱這兒扮酷呢?
誰欠你幾鬥米還是咋的。
~~~~
先前王霸,曾派人回來通報漢安軍與紙坊縣兵,起了一點點小衝突…
文呈與呂凱對視一眼王霸欺負人麼這不是!
呂凱招招手,喚過一名扮酷的軍士問道“爾是何人,又是何人屬下兵馬?”
那人見了呂凱,也不施禮,依舊扶刀而立,冷冰冰的回道“某乃富春孫公文台屬下,孫香是也,受我家司馬之命,在此維持軍紀。”
~~~~
文呈與呂凱恍然大悟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孫堅,跑來當了個空頭彆部司馬啊!
曆史在此,出現了一些小變化。
孫堅,原本是被征召,前來涼州平叛,隸屬於一位姓周的將軍屬下,當區區一個曲軍侯。
他打算向護羌校尉,討要一部兵馬,並且拍胸脯、寫血書地保證,他能夠憑籍一己之力,乾翻這次造反的羌人。
奈何,彆人不鳥他。
白白浪費了這位漢末,乾翻過兩次呂布的猛人的立功機會!
孫堅(155—191),字文台,揚州吳郡富春人(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公元二世紀最猛的一位人物。
孫堅祖上,據說是春秋時期,寫下《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
但凡加了“據說”兩個字的,基本上可以斷定他是在吹牛皮。
打個比方來說,要是你身邊,有一位姓劉的年輕人,“據說”可能是明代初年,寫下《燒餅歌》的劉伯溫的後人,請問你,會不會對他刮目相看呢?
傍名人,自抬身價,是這個時期的慣常做派。
其佼佼者,得數“劉皇叔”。
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說事兒,恰恰說明六七百年裡,這個家族代代,都是土生土長的草根兒啊!
雖然吳國的官方史書,誇耀說孫堅的祖上世代為官。
但人們都知道一個叫“孫鐘”的人,他是孫堅的爹……親生的。
孫鐘,不過是一位老實巴交的瓜農,隻不過大家搞不清楚,孫鐘他是種香瓜、還是種涼瓜的罷了。
~~~~
相對於諸葛、司馬、夏侯、曹、劉五個家族,孫氏在漢末的,無疑是最低的。
可孫堅在世時,卻是同時代人物中,最猛的存在!
這說明,即便在血統論盛行的東漢末年,也是英雄不問出身的。
文呈也差不多,出身不高。
不過文呈沒厚著臉皮,扯自己祖上,是不是文仲、還是文翁的後代
——攀扯上了,也光榮不到哪去那是蠻夷“楚國”、“越國”的人物,不夠“高大上”。
~~~~
孫堅和曹操,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比劉備大六歲。
如果單看孫堅的履曆,也許不會有什麼特彆的感覺。
可要是對照同一時期的曹操,他在乾些什麼,大家就能發現孫堅,是多麼的傳奇。
十六歲,縣政府科員孫堅,在乘船出行時,目擊了海盜們的分贓現場。
少年孫堅,展現出了過人的表演天賦,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揮軍隊進剿的軍官角色。
後人冒充軍官,騙財騙色,嘖嘖嘖,真沒出息!
看看人家孫堅!
海盜們老遠一看,“喲,這威風凜凜的軍官,一看就不是文工團裡麵充數的!”
嚇的強盜們扔下財寶,撒腿兒就跑。
孫堅緊接著,又展示了他的格鬥技巧,獨自一人趕上前去,當場打死海盜一名
——有可能是海盜裡麵,體質最弱、還不幸崴了腳的倒黴鬼。
此戰,使得孫堅一舉成名,被郡裡“有關部門”,給他安排了一個城管大隊、代理大隊長的職務。
十七歲,孫堅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與正規軍配合,一舉擊潰反賊數萬!
這下子孫堅鳥槍換炮,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朝廷命官,出任縣丞。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