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關西的建設上。
王管家和王虎的伏法,讓林立對自己的安全也有了信心,便將王成趕回了晉地。
王成帶著牛群回的晉地,給晉地的經濟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被百姓認可的牛啊,再加上大原本就控製在林立手裡,在大原推進女子分得土地這一事上,竟然意外的順利。
林立自己,軍事民事兩手抓。
軍事上,冬天裡主要是練兵。王威那些人馬如何操練他不管,被留在呂梁城外的四萬人馬,就是林立自己的親兵了。
王成訓練給打了底,離開時候又留了幾個心腹給林立用,林立將在草原上那一套愛國主義教育直接搬了過來,效果比草原還好。
畢竟,關西的士兵和百姓都深切地受到了西羌人的傷害,對西羌都恨之入骨。
而王威那些軍人也不能閒著,林立給他們士兵的待遇,比尉遲容時代要好很多,他們如何能不賣力氣?
西羌的賠償,必須要不斷地催促的,邊界上,必須要不斷地練兵的。
邊關外的村落,也要不斷地巡視著——其實界碑被他們不斷推移,這部分邊關已經沒有了大夏的百姓,有的是西羌的牧民。
但界碑在這裡,界碑以東的地盤就都是大夏的,這土地上的百姓自然也都是大夏的——這,自然也是林立苦口婆心教過的。
吐蕃那邊,李雲秋不用林立如何教,早就領悟了林立的意圖。
上萬人的軍隊和商隊一進入吐蕃,先打的就是吐蕃境內貴族們的主意。
玻璃珠、玻璃器皿和玻璃鏡子,在林立這裡都是不值錢的玩意,要多少有多少,在吐蕃,那可是比金子還要珍貴的東西。
李雲秋一點都不客氣,要的全是天價,就這樣想要購買還要走人情。
所有求見李雲秋,想要購買玻璃製品的貴族,李雲秋都會親自詳談,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指出吐蕃與大夏的巨大差距。
同時也不忘給這些貴族們未來一個美好的憧憬。
吐蕃與其依附於西羌,不如依附於大夏——看大夏如今,兵強馬壯,有錢有人。
吐蕃就是守著鹽田,也不會采鹽,賺不到銀子的。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李雲秋他在吐蕃這塊土地上采鹽,若是吐蕃與大夏交好,也不是不能給留下點利潤的。
先給吐蕃的貴族們種下了依附大夏的念頭,麵見吐蕃王的時候,李雲秋竟然是帶著親兵儀仗隊的。
這,就是林立親授於李雲秋的“秘訣”了。
展現大夏軍人嚴明的軍紀、軍容,以武力彰顯實力,這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雲秋還帶了茶葉、瓷器等等生活用品,在坐下來交流的時候,還提出可以在開春指導當地人種植糧食。
吐蕃王對此本不以為然。
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習慣放牧為生,食物也是以肉食為主。
但吐蕃的貴族們收了李雲秋的好處,自然是要幫著李雲秋說話的了。
如今形勢,是不能從大夏搶奪糧食了,買賣也要以牛羊來還,還不如讓沒有牛馬可牧的人學著開荒種地呢。
然而要開采農田,要耕種土地,就要先學會大夏的語言。
要想從大夏人手裡得到好處實惠,也要會說幾句大夏話。
吐蕃的貴族們,大多都能說上幾句大夏話,也猜想到之後的大勢所趨,因此隨後在冬日裡開辦學堂傳授大夏語言,竟然十分順利。
本以為最先學習的都是吐蕃的百姓,誰知道第一批的學員竟然都是貴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