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皆有修葺。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鬥姥殿、救苦殿、後山門,中軸線兩側有配殿、廂房、碑廳,俱係明、清風格。
中心殿堂啟玄殿,麵闊3間,進深3間,歇山頂,青布瓦,抬梁式結構,簷下施旋子彩繪。另有唐以降諸代碑石42通,石獅2對,鐵鐘磬、鐵獅、鐵爐等。
在樓觀台西約35公裡就峪口,有一延生觀,即玉真公主出宮入道處,曾稱玉真祠、升天台。
明嘉靖元年《重修古樓觀下院延生觀記》碑雲唐睿宗女玉華公主修道於樓觀之北,道成飛升……明景雲間敕額名曰延生觀。
李白《玉真仙人祠》雲“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說經台西南約15公裡的前東明村南,有一化女泉道院,院內有化女泉兩眼,傳說老子植杖化為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說經台東約6公裡鄉赤峪口內東山腰,又有一迎陽洞,為唐末道教祖師道教北五祖之一漢鐘離修道處,係天然石洞。
呂祖洞,位於煉丹峰左側山穀的聞仙溝口,傳為呂洞賓修煉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
又有衣缽塔、吾老洞,仰天池,臥牛池,上善池,丹井。響石,古銀杏樹,係牛柏,三鷹柏,雌銀杏樹,青檀,黃連木,皂角樹,大櫸樹,榔榆等古跡古樹。
其中現存古跡遺址有宗聖宮遺址,會靈觀遺址,呂祖洞道觀遺址,玉華觀遺址,原始玉清宮遺址,原始玉清宮遺址,老子墓,尹喜墓。
宗聖宮遺址,在說經台北1公裡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重建宗聖宮記碑》載原係春秋函穀關令尹喜故宅,後因老子於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和元太宗八年相繼擴建,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宗聖宮、玄門、列祖殿、紫雲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聖殿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宋章子厚詩曰“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雪消碧瓦六花儘,煙繞丹楹五色浮”,可惜現均已毀。
三清殿遺址內可見琉璃建築構件,覆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會靈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101novel.com0米聞仙溝東岸,創建於唐開元二十九年,元至順二年毀於水災。存殿堂基座,平麵呈長方形,元大德四年立《重建會靈觀記碑》及蓮花紋、龍紋瓦當。
會靈觀塔101novel.com世紀60年代尚殘存3層。為正方形閣樓式磚塔,特殊時期中被拆毀,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條磚及塔基壓闌條石3件。
呂祖洞道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百餘米。傳說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於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間鑿3孔土崖洞。明萬曆年間加建道院,原有石牌坊、七星閣、八卦亭及圍牆。現存明《重修呂祖洞碑》,石牌坊構件及條磚小板瓦。
玉華觀遺址,清同治初毀於兵燹。中間可見正殿殿基,平麵呈長方形,100平方米,磚石砌,高050米。另有條磚、板瓦、花草紋瓦當及長芳形石條等。
原始玉清宮遺址,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於元大德二年,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見磚石砌正殿殿基,平麵呈長方形、麵積約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宮記》碑,另有仰蓮、石柱礎、透花脊飾及條磚、筒瓦等。
遇仙橋遺址,在樓觀台西約3公裡西樓觀西,就峪河上。今存東西橋墩,係天然岩石稍加雕鑿而成,高約22米,寬25米。
老子墓,在樓觀台西約3公裡西樓觀西300米。據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原有吾老洞道觀,已毀。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記》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墓地麵積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間立墓碑1通,青石質,殘泐較重,另有石羊1對,已湮沒於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墓碑現存宗聖宮三清殿西南,圓首,無碑額碑座,碑麵雕有丁字紋圖案邊,中央隸書“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乘著西北軍區的直升機落地,星夜之下,許崇仁帶著陳安直抵說經台。
剛一踏入樓觀台地界,陳安便感到一種特殊又奇妙的感覺自腳底升起,直達天靈蓋。
臨近說經台,天地之“炁”愈發濃鬱,幾乎與如今太上靈應宮正常情況下的天地之“炁”濃度相當。
喜歡我太上門下,名錄仙籍,榮登太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太上門下,名錄仙籍,榮登太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