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
兵部尚書於謙舉薦內閣大臣沉憶辰擔任會試總裁?
這一幕出現讓在場官員麵麵相覷,前幾日在廷議上麵,沉憶辰不是還公開站出來反對於謙,怎麼這麼快就和好了。
莫非當時情景,是兩人合力唱的一出戲?
百官驚訝,唯獨沉憶辰的神情沒有絲毫變化,無論是之前的意見相左,還是現在的主動舉薦,其實於謙始終沒有改變過。
剛正不阿,憑借公心大義行事,才是屬於他的本色!
坐在龍椅之上的景泰帝朱祁玉,麵對於謙的舉薦,臉上神色非常複雜。
其實在他的心中,最初的會試人選總裁就是沉憶辰,畢竟滿朝文武中能稱得上心腹寥寥無幾,除了太監外僅於謙跟沉憶辰兩人有從龍之功,勉強算得上是自己人。
但於謙授銜太保加兵部尚書一職,並且還特旨總督天下兵馬,已然是大權在握。如果再擔任會試總裁的話,朝中門生故吏遍地,勢必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不管於謙表現的多麼忠誠公正,身為皇帝得考慮下朝堂勢力平衡,剩下的合適人選隻有沉憶辰。
但問題是前幾日廷議上麵,太監喜寧最後說出來的福建右布政使宋彰之死,暗暗吻合了當初皇太後提及的魯王之死,矛頭全部指向跟沉憶辰有關係。
誅王殺官的舉動,毫無疑問會觸動到任何一位皇帝的逆鱗,事後景泰帝朱祁玉心中生出了深深的忌憚,不知道沉憶辰他的目標或者說野心到底是什麼。
如果再讓他擔任會試總裁,會不會最終養虎為患?
就在景泰帝朱祁玉猶豫的時刻,內閣首輔陳循當即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沉中堂功名成績世間僅有,被天下士子視為文人榜樣,他若是擔任會試總裁,定能彰顯我大明文風昌盛!”
陳循站位了沉憶辰?
於謙舉薦沉憶辰,起碼還在百官的意料之中,陳循可是跟他毫無關係,甚至更偏向於文官集團,為何會在這種緊要關頭背刺楊鴻澤跟賀平彥。
彆說文官們想不明白,就連沉憶辰自己都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不過同為閣臣的高穀臉上,卻出現了一抹神秘笑容,看來元輔是聽進去自己的勸告了。
內閣新晉的幾名後輩閣臣中,楊鴻澤是禮部尚書胡濙扶植的,賀平彥是吏部尚書王直扶植的,唯獨沉憶辰跟商輅兩人,背後並沒有站著什麼大老的影子。
一定要算的話,沉憶辰身後站了成國公等一眾勳戚。
陳循沒有自己扶植的後輩對象,無論他如何幫扶楊鴻澤跟賀平彥等人,都無疑是幫助他人做嫁衣。相反沉憶辰此人恩怨分明,哪怕曾經年少輕狂過,至少不是什麼卑鄙無恥之人。
示好沉憶辰,可能不會為己所用,但結下一片善緣,關鍵時刻說不定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楊溥對於高穀跟陳循兩人,都有過知遇之恩。他臨終前選擇了繼承衣缽的人選是沉憶辰,陳循不看僧麵看佛麵,怎麼也得回報一下當初恩情。
“臣附議元輔所言,還請陛下任命沉中堂為會試元輔!”
高穀當即站了出來表示讚同,為沉憶辰任命添一把火。
“臣附議!”
隨著高穀表態,內閣中最後一名正統朝的元老閣臣苗衷,此刻隻能展現出共進退的態度。
如今內閣示弱,幾位閣臣再不團結一致推出扛鼎後輩,日後將被六部給壓的毫無地位!
幾名閣老相繼出列舉薦,讓這場會試總裁人選,更是增添了一抹特殊火藥味。從永樂朝開始,就出現了閣部相爭的場麵,現在恰好雙方舉薦人選向左,又一次展現了閣部之間的分歧。
看來“三楊”逝去後,內閣是不甘心屈居於六部之下啊。
閣部相爭,能作出裁決的人選,隻剩下當今天子。於是乎奉天殿內外百官,紛紛把目光望向了上方的朱祁玉,想看看他到底是會選擇楊鴻澤跟賀平彥兩人,還是沉憶辰。
就在場麵氣氛逐漸凝固,朱祁玉感到左右為難的時刻,一陣急促的鈴鐺聲音從丹犀之下傳來,讓滿朝文武下意識往後看去。
曆朝曆代緊急軍情,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加急方式,宋朝是用禦前下發的金字牌來作為信物,從而衍生出曆史上著名的十二道金牌令箭,勒令召回前線作戰的嶽飛退兵的故事。
明朝緊急軍情的特殊信物,就是信使身上夾帶鈴鐺。每到一處驛站當聽到鈴鐺聲音響起,驛丞要立即準備好換乘的馬匹,不分晝夜繼續往下一個驛站前行,達到驚人的日行八百裡加急速度。
正旦朝會上能出現緊急軍情的鈴鐺聲音,意味著邊關出現重大戰事。要知道現在宣大防線除了兩座主城外,僅僅來得及修複為數不多的幾座衛城堡壘,韃虜想要越境入侵可謂是相當簡單。
冬季理論上不是韃虜犯邊的好時機,但萬事沒有絕對,誰也不敢保證邊境就一定相安無事。
很快一名通政司官員,托著呈有邊關緊急軍情的托盤,送達到了禦桉麵前。京師守衛戰的危急可謂是曆曆在目,朱祁玉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當即打開奏章翻閱了起來。
殿內的文武百官,紛紛用著眼角的餘光,打量著朱祁玉臉上神情變化,希望能從中大致推斷出邊關緊急軍情的禍福。
隻見景泰帝朱祁玉的神情,從最開始的嚴肅,轉變成一種欣喜,緊接著又浮現出憤怒。種種變化讓殿內群臣有些捉摸不透,到底邊關發生了何事,能讓皇帝臉色都陰晴不定?
看完之後,朱祁玉放下了手中的奏章,麵對奉天殿內外群臣的好奇心態,他緩緩開口說道“大同急報韃虜從義州犯邊,好消息是總兵郭登提前布下埋伏,瓦刺部一戰損失戰兵六千餘人,而我大明虎賁傷亡僅僅數百!”
“恭賀陛下,喜得大捷!”
數十比一的戰績,放在冷兵器時代幾乎相當於一邊倒的屠殺,除開京師守衛戰這種絞肉場,明軍已經許久沒有對韃虜單方麵造成如此大的傷亡。
哪怕正統九年成國公朱勇出塞討伐兀良哈三衛,實際戰果也不過一兩千顆人頭。如果大同總兵郭登的軍報沒有造假,那這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大捷!
“大明虎賁揚我國威,恭賀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