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看不知道,一看之下,饒是陸江河見慣了風浪,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江南新區,這個項目從最初的規劃算起,至今已經足足八年。
八年前,江州市的經濟正處於一個瓶頸期,傳統工業增長乏力,城市發展後勁不足。
時任省委書記的沈瑉坤親自到江州調研,力排眾議,拍板定下了“決戰江北,開發江南”的城市發展戰略。
江南新區,便是這個戰略的核心與龍頭。
按照省裡的規劃,這裡將被打造成集金融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園、國際會展中心和生態居住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是整個江南省未來二十年的經濟增長極,是江州市邁向準一線城市的關鍵跳板。
項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市兩級財政前前後後投入的資金,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八年過去,這座被寄予厚望的未來之城,如今卻成了一片巨大的半拉子工程。
陸江河翻開一份市政府督查室的內部報告,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
問題頻出,積重難返。
報告裡寫得觸目驚心。八年時間,江南新區建設指揮部的總指揮,已經換了三任。
第一任,是市裡一位資曆深厚的常務副市長,乾了兩年,因為項目拆遷問題引發了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被一紙調令調去省人大當了副主任,黯然退場。
第二任,是從省發改委空降下來的一位副主任,年富力強,思路開闊,試圖引入市場化資本,盤活項目。結果不到三年,就因為涉嫌在土地出讓環節中存在利益輸送,被紀委立案調查,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
第三任,也就是現任指揮長,是市委副書記韓光達兼任的,這兩年雖然有些成績,但是項目進展依舊緩慢,各種問題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陸江河的目光從報告上移開,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管理問題或者能力問題了,這背後,是一張看不見的、盤根錯節的利益大網。
他拿起另一份財政局和審計局的聯合審計報告。
賬目,是一筆徹頭徹尾的糊塗賬。
專項建設資金的去向,犬牙交錯,模糊不清。
大量的資金以“工程預付款”、“拆遷補償備用金”等名義劃撥出去,卻遲遲不見相應的工程進度和補償協議。許多款項的最終流向,都指向了幾家注冊地在省內外的空殼建築公司和谘詢公司,然後再無蹤跡。
工程招投標環節,更是混亂不堪。一個標的數億的基建項目,層層轉包、分包下去,到了真正施工的隊伍手裡,工程款隻剩下不到三成。
報告附件裡附了幾張現場照片,那些已經建成的道路路基開裂,橋梁的鋼筋裸露,讓人看的十分不舒服。
所謂的“高新技術產業園”,除了幾棟孤零零的辦公樓框架,剩下的就是一片長滿荒草的土地。原本規劃的中心湖,挖了一半,成了一個巨大的臭水坑。
最嚴重的是土地問題。新區規劃的幾塊位置最好的商業和金融用地,在過去幾年裡,通過各種眼花繚亂的操作,被以極低的價格轉讓給了幾家名不見經傳的房地產公司。
如今,這些地塊上已經建起了高檔的彆墅區和商品房,與不遠處停滯的市政工程形成了諷刺的對比。
這等於把新區的“肉”都給吃了,隻留下一副啃不動的“骨頭”給了政府。
陸江河將報告重重地合上,靠在椅背上,閉上了眼睛。
他終於明白,文興海市長為什麼要在常務會上突然發難,又為什麼偏偏點將讓他來牽這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