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淩隱匿行蹤,化身無形無質的存在,輕易潛入各大宗門勢力之內。
有時也偶爾會化作同齡少年,與弟子們一起參加講道聽法,隻為觀察一兩個看似不起眼的苗子是否擁有那一絲“靈動”的氣息。
他觀察的維度極多:
是否能在師長未提點前自己悟出法理?
麵對強敵時是否能靈機一動,借勢化險?
可否在幻陣中保持自我意識並主動演變幻境?
對自身認知是否存在主動重塑的能力?
這幾乎是把尋找傳人的工作,當作研究課題來做。
然而,一月多時間過去,他卻漸漸有些灰心了。
看似天資橫溢的弟子雖然不少,其中不乏十幾歲就璀璨耀目的奇跡少年、不到三十就洞徹五行法則的天驕。
還有幾人甚至能在短短十日內修通兩種截然不同的功法體係——在常人看來,這已經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可在許淩眼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太直白了,太“理性”了。
這些人對功法、法術的理解大多循規蹈矩,擅長分析、掌握、複製,但卻少了一種許淩所追求的“變化之心”。
那種在麵對未知時不靠理論,而憑借本能與直覺遊走其間的“道心流動”。
他甚至在一次宗門試煉中遇到一位天性孤僻、行事乖張的少年,本以為對方極可能擁有“變化體質”。
結果一觀察才發現那少年不過是性格極端、靈力紊亂,連靈識都不穩定,不是變化,而是瘋癲。
“唉……想將《萬象如意變化妙訣》參悟至極致,還真不是一句‘天資出眾’就有資格的。”
許淩立在一座高峰之巔,眺望著雲霧繚繞下萬宗林立、靈山如簇的廣闊世界,心中泛起了久違的疲憊感。
茫茫人海,究竟何處才有那一個,能助他重塑“變化妙法”的天命之人?
夜風吹拂,拂起他的衣袍,他卻站得筆直,像一尊不屈不撓的雕像。
計劃依舊未變,但下一步,他知道,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真正走進這個世界的人群之中,去“碰”那最不確定,卻也最真實的緣分。
若大道在上,命運終會有所回響。
若不然……那他便自己創造一個奇跡。
他許大公子,縱是天道不給,也會親手鍛出一個,能參悟萬象之變的“傳人”。
許淩耐著性子,決定改變策略。
那些名門大派篩選出來的所謂天才弟子,雖然個個麵貌俊秀、氣質非凡、神采飛揚,卻讓他愈發覺得有些同質化過重。
那種真正屬於“獨一無二”的靈魂氣息,那種在混沌之中仍有鋒芒畢露的孤勇,他一次都未曾捕捉到。
於是,他開始將目光投向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修行界浩浩蕩蕩,各類門派勢力林立,如繁星墜地,既有傳承千年的仙宗古派,也不乏剛剛崛起的地方修行組織。
尤其在這片廣袤的大陸各個地域,仍有大量名不見經傳的小宗小派,尚存著一絲靈氣聚集之地的“原生態”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