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楚健拿起那塊木板,沈世傑問“是木版畫嗎?”
“這是畫?”陳家豪。
“不然呢?”
陳家豪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怎麼感覺是雕刻,不是畫。”
確實,這麼一看,就是木板上的雕刻,而不是畫在木板上的畫作。
“雕刻畫,不知道嗎?”
楚健笑道“這是一塊古代的雕版。”
沈世傑的話也沒錯,確實也叫木版畫。
中國木版畫的曆史,同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點,也不會相差太遠。
在古代,紙、墨和毛筆的發明,給人們書寫文字和圖繪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特彆是紙的製造和普及,經過了五個世紀左右,隨著文化傳播的需要,而一本一本的抄書和一張一張的繪圖太緩慢,於是,古人進一步解決了木版刻印的工藝,可以大量複製了。
我國的雕版印刷術,一般認為是發明於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時已很成熟。
“可惜,這是一塊民間的雕版木版畫。”楚健又說。
民間木版畫是相對於宮廷的、文人的和宗教的木版畫而言的。
“這還有官方和民間的?”
沈世傑翻了個白眼“廢話!絕大部分物品,都分官方和民間的。就連現在,都有很多特供的東西。”
很多東西都是官方和民間交叉重疊的,官方的一般都比較好,更加嚴謹、精細等。
當然,有些官方有的,民間不一定有。比如鑄幣,自古到今,私人鑄幣都是不合法的。而有些民間有的,官方也不一定有。
不是官方做不出來,而是官方看不上。
就拿木版畫來說。
一提起古代的木刻,就是小說戲曲的“繡像”、“全圖”和文人所用的“箋紙”;一提起民間的木刻,就是“年畫”。
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民間木刻者多以“年畫”概稱一切。
“事實上,印刷的發明並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類似印刷的工藝,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時候的拓印術。”
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夾印已經出現,可印出富麗的屏風。
不過,在楚健看來,那都還不算是真正的木版畫。
儘管在工藝的性質和特點上有些共同之處,但並非等同。
在先後的關係上,甚至會有某些技術的直接借鑒和影響,這是合乎曆史發展的邏輯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
就像在有紙和剪紙之前,人們己用金屬薄片摟刻花紋,如在漆器上的“金銀平貼”。然而,那並不就是剪紙。
楚健認為,木版刷印的興起正是適應著民間信仰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因為實用、方便、美觀,才引起了上層的關注和文人的重視,所以到了宋代,木版畫普遍開花,幾乎無處不用。
自宋代以來,經元明以至清代,在我國各地形成了一些以印書為主的出版中心,除了同時刻印書中的扉畫、繡像、全圖之外,明清時也印專業的畫譜、畫冊和獨立的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