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夥!全世界都一個德行。
小日子博物館流出來的,那就不用顧忌什麼,他們還能到中國討回去不成?
於是,沈世傑他們都參與了競拍。
“這種盤子這麼值錢的嗎?我記得,小時候,我家都有。”忽然,李源說道。
此話一出,大家將目光轉向他。
“你確定?”
被楚健這麼一看,李源反而虛了,不敢確定:“感覺差不多,如果沒記錯的話,可能還在老屋呢!這樣,我打個電話問一問。”
“那你最好問問,如果是真的,你以後可以退休了。”沈世傑說道。
要知道,那可是宋代的建盞,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建盞。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鬥;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足底麵稍外斜;少數為實足。
懂的人就知道,建盞是宋代第一茶器,也是禦用茶具,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是盛行的國民茶器,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逐漸沒落。
兩宋鬥茶之風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為時尚。
建盞造型簡約,摒棄了過於繁雜的裝飾,其黑色釉麵最適宜襯托茶沫的白色,是審美與實用的一種自然結合,所以被認為是最佳的鬥茶用具,迅速風靡。
黃強:“聽說,那種碗在宋代就是用來鬥茶的。其實,鬥茶是怎麼樣?我很好奇。”
“說簡單點,就是泡茶比賽,懂了嗎?”沈世傑通俗地解釋。
這種遊戲,或者說比賽,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
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鬨。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麵,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
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馬漢飛說得詳細一些。
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
湯色能反映茶的采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說到宋代的鬥茶,我就想到現在的咖啡拉花。
現在有些製作咖啡的人拉個花都一堆人誇讚,我隻能說他們真的沒有見過世麵。跟宋代的茶百戲比起來,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