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小心翼翼地說道:“不是嗎?”
笏板擋在前麵,是為了避免講話時口水亂噴,衝撞到君王,以示對天子的一種尊敬。
在她看來,好像挺合理的呀!
楚健笑道:“以前,大臣上朝的時候,距離皇帝可不近,十米、八米怎麼也有吧?誰的水口能噴這麼遠?”
小莉:“……”
好像也對。
“那它究竟是乾什麼用的?”
楚健跟她說:“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
《禮記·玉藻》裡麵就提及過: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
“筆記本?”張初寧等人怎麼也沒想到,那玩意是用來做筆記的。
楚健點頭,告訴大家,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此外,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
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
而到了清朝,笏板就廢棄不用了。”楚健說道。
“那我就不明白了,我記得好像漢代就發明了紙張吧?為什麼要一直用到清代才放棄?”
這時候,就連黃強都提出疑問,表示不解。
明明用紙更加方便,為什麼不用呢?非要用這種板子?
“一開始,是用來書寫,做筆記的。後來發明了紙張,但沿襲舊製,為了彰顯身份、地位等,便沒有更替。
就好像,現在用手機支付更加方便,但還是有人喜歡刷卡,喜歡用現金等。”沈世傑打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長期以來,笏板成為官員的象征,也與富貴權力聯係在一起。
如果弄疊紙上去,還怎麼彰顯官員的身份、地位?
隨後,楚健又跟大家講了個有趣的事,跟笏板有關的。
話說,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隻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
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
“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楚健笑道。
“象牙做的,才十萬、八萬嗎?”張初寧不解地問道。
她印象中,象牙不是很貴的材料嗎?現在國家都禁止交易了,就連他們港島也不例外。
違反港島的象牙禁貿規定將麵臨嚴厲的法律製裁,違法者可能麵臨最高10年的監禁和1000萬元的罰款。
要知道,以前港島是不禁止的,所以港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象牙市場。其中,百分之九十的買家,都來自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