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螺發則是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十六國未有出現,磨光式發式在十六國時期,北魏,以及南北朝,包括後來的唐代都有出現。
水波發在佛造像誕生初期就開始出現了,形狀像水的波浪一樣的排列,有縱向分布也有橫向分布。
漢傳佛的水波紋發髻與早期犍陀羅發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彆,水波的形式已經揉合了中國人的審美,疏密的控製,線條的動勢都具有東方的畫味,而犍陀羅式的水波紋則充滿古希臘的寫實性。
渦卷發則是可以算水波紋的一個分支,特征很明顯,水波式的發紋結合了渦卷,渦卷有大有小,一般出現在正中,或以中線為基準,兩邊對稱分布,多為右旋。
磨光發髻屬於無發紋發式,一般發髻與肉髻都光滑無雕琢,在早期也有過肉髻磨光,但發髻卻有發紋的例子,十六國時期多見。
楚健搖頭道:“也不一定,北魏最早期的時候也是以印度樣式為藍本,濃重的犍駝羅風情,我們從敦煌,麥積山,以及雲岡石窟可以看到北魏早期佛頭那種印度式的五官,鼻梁高挺,眼窩深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時期的佛頭已經融合了鮮卑人的特征,臉型威武雄氣,眼睛睜大,目光充滿威嚴,大耳下垂,耳垂有至肩的。
“依我看,它已經有秀骨清像的雛形。”楚健說道。
收藏、研究佛像的人應該知道,北魏王朝的造像最為後人稱道,最具時代特色的乃是北魏中晚期的秀骨清像,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對佛像進行漢化改造。
因此,楚健認為,這應該是北魏早期的佛像。
看楚健他們對一顆殘破的佛頭評頭論足,王誌明開口道:“我看這佛頭怎麼好像被燒過一樣的?看上去煙熏火燎的。”
“就是被火燒過的。”沈世傑點頭道。
王誌明無語,都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石佛不也是自身難保,多災多難嗎?
被火燒不算,還被“砍”了頭,耳朵也被弄掉了一隻,真夠慘的。
“你們發現沒有,好像所有佛像都是半睜眼的。”這時,王欣提出了一個疑問。
黃強似乎都懂,他說道:“那樣顯得更加慈祥寧靜,要是睜大眼瞪你,你不怕呀?”
佛像和觀音像本來就是普渡眾生的,半閉著眼睛的形態會顯得佛像格外的柔和,能夠直接體會到一種慈悲的感覺。
當佛像是半睜著眼睛的時候,看起來麵相會更加慈祥安寧,那麼凡人在跟佛像傾訴的時候也會更加的安心和寧靜。
“也給大家透露一個道理,做人做事不必太較真。”沈世傑笑道。
不管是人還是事,都不要看得太透徹,因為如果看穿了所有的事情隻會讓自己更加煩惱,難得糊塗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樂趣。
“這種道理,見仁見智吧!”楚健說道。
他沒說讚同,也沒說反對。
不要太較真,得看是什麼事,什麼時候。
有時候,楚健覺得佛的思想不太適合他,這也是他不太喜歡去寺廟的原因。
佛總是叫人放下、放下、放下。
你會發現,信佛的人雖然情緒穩定,但有時也很讓人抓狂,想打他一頓。
喜歡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請大家收藏:()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