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0萬!”
競拍非常激烈,楊慧的嘴巴像機關槍,語速快得楚健都差點聽不清楚。讓人意外的是,竟然還有外國人參與了競拍。
“彆奇怪!瓷器在國外也是熱門的收藏品之一。”楚健說道。
中國的藝術品,能讓外國人所欣賞並收藏的,沒有幾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瓷器。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瓷器和絲綢就是西方最喜歡的中國商品。
從14世紀傳入歐洲時,中國瓷器便被視為極其稀有的珍品。
直到十八世紀初,歐洲才自行生產出黏土陶瓷,再加上中國工匠對瓷器的製造的工藝守口如瓶,精美的中國瓷器在15至18世紀間,一直是跨洋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那時候,幾乎隻有貴族和富裕的家族能接觸到。
“那倒是,當時瓷器在西方,那就是頂級的奢侈品。”馬漢飛點頭道。
就有點類似現在西方的奢侈品在中國。
準確點說,比現在西方的奢侈品在中國還要誇張。
畢竟現在物流運輸太方便,想要買西方的奢侈品,隻要有錢,基本上可以買到。然而,在幾百年前,西方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中國的頂級瓷器。
那時候,中國的瓷器實在是太珍貴了。
馬漢飛聽說,15、16世紀時,許多英國的銀匠為瓷器製作專門鍍銀托架,不僅突出了瓷器的貴重,也賦予了它們截然不同的形態,甚至不同的功能。
給中國瓷器“穿上新衣”的,除了英國,還有法國、德國等。
“量身定做”的座架在18世紀後,不僅逐漸由鍍銀擴展到更貴重的鍍金,座架本身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具體國家的審美。
沈世傑微微點頭,那時候,甚至還誕生了“外銷瓷”。
在幾百年的商業來往中,中國工匠逐漸掌握歐洲人的興趣和偏好,便嘗試投其所好;而歐洲商人和藏家也發現可以委托製造與自己品味相符的藝術品,於是“外銷瓷”便應運而生。
然而,由於中西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許多本具有實用功能的中式瓷器到了歐洲後似乎也隻能作為裝飾品。
隨著貿易的增加,歐洲市場對於瓷製歐式器具的需求也逐漸產生——例如咖啡杯、啤酒罐、奶油壺、燭台、等等。
於是,商人帶上成套的銀質歐式器皿來到中國,中國工匠便以其為原型,製造出對於歐洲人更實用的瓷器。
沈世傑知道,現在西方的那些底蘊深厚的貴族,至今還收藏著大量的中國瓷器。
他們說話間,競拍價已經突破一個億。
“兩億。”忽然,楚健他們身邊的王大少舉牌叫價。
現場瞬間安靜了兩秒鐘,顯然都被這種操作給整懵逼了。不過,當大家看到競價的人後,也就釋然。
“兩億,王先生出價兩億,還有沒有更高的?兩億……”拍賣師反應過來,繼續添油加醋。
怎麼用語言激起大家的競拍欲望和衝動,這是他們拍賣師的職責所在。
真正厲害的拍賣師,是能通過自己的話,讓那些參與競拍的人心甘情願砸錢,讓人家沒有脾氣。
有些拍賣師雖然也能激將,但競拍者最後其實是不開心的。
喜歡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請大家收藏:()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