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聲音都有點顫抖了。
“你這不會是一千萬人民幣吧?”
方茹等女能聽懂中文,她們目瞪口呆。
一千萬在這個國家不是特彆絕大的數目,但人家的單位是人民幣,換成他們國家的貨幣,那可就是二三十億了呀!
她們一輩子都沒見過那麼多錢。
不敢想象,才三百萬入手的杯子,轉眼間就變成了二三十億。
搶銀行也不敢這樣搶吧?
不能怪她們大驚小怪,沒見過世麵。
沈世傑嗬嗬一笑:“至少。”
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犀角杯在中國的含金量有多高。
其實,如果隻是普通的犀角杯,也不值那麼多。一百幾十萬的犀角杯不在少數,千萬級彆的屬於精品,頂尖的甚至好幾千萬。
隻能說,這些人還是沒見過好東西。
楚哥入手的這件犀角杯,就屬於精品,應該是明代的物件。其杯口敞闊,形如橢圓之月,器身暗紅如古銅,色澤與質地交織出渾樸大氣之美。
犀角杯之所以值錢,一方麵是本身的材質稀有,另一方麵是藝術成分高,最後則是存世量少。
在國內,清明時期的犀角杯不足萬件。
有人可能會說,不足萬件,那是不是還有幾千件?也不少了呀!
然而,在巨大的市場麵前,萬件真的太少、太少了。
還有人可能不解,明清兩代東南亞藩屬國進貢犀角持續了五百年,民間貿易更是絡繹不絕,為何如今存世量不足萬件?
原因也讓人惋惜,甚至痛惜。
上世紀那段特殊的曆史,無數承載著匠人心血的老犀角杯遭遇滅頂之災。國營文物店的庫房裡,成箱的犀角雕被拉往藥材廠,在粉碎機裡化作一捧藥粉。
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不能果腹的"封建糟粕"遠不如入藥實在。
根據一些老專家回憶,僅京城一地,便有上千件宮廷犀角器被毀,其中不乏明宣德、清乾隆禦製的稀世珍寶。
其實,儘管銷毀了很多,但民間還是存在一定數量。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一件十幾厘米高的明清犀角杯,價值才一萬元出頭。
真正讓犀角杯身價暴漲的時候,是從1994年開始,國內全麵禁止犀角貿易。
禁令如同導火索,現代犀角不讓買賣了,這瞬間引爆了幸存老犀角杯的價值。
李維倒吸涼氣。
“好家夥!楚哥又賺大發了。看來,以後看到這種杯子,不能放過了。”李維忍不住說道。
楚健笑道:“價格不貴的話,是不要放過。但價格太高,就不要賭,容易傾家蕩產。犀角杯的坑也很多,水很深。”
沈世傑附和:“是呀!你把握不住的,假貨泛濫,人家用非洲犀角騙你還好,就怕賣給你樹脂做的,你分得清嗎?”
亞洲犀與非洲犀存在本質差異:前者獨角的長度不超過30厘米,質地溫潤如和田玉。後者雙角最長可達90厘米,質地脆硬如琉璃。
還有用牛角冒充的,真品縱切麵可見細如發絲的"竹絲紋",橫斷麵有針尖狀的"魚子紋"。若紋路粗大如雞皮疙瘩,必是牛角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