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東西很珍貴嗎?”何大柱忍不住問道。
都打起來了,難免會讓人這麼想。
沈世傑歪著腦袋打量了那物件一會,說道:“感覺是假的。”
那是一塊古碑,上麵刻的是漢字,所以不用猜,如果是真的東西,肯定是從中國流出來的。
“碑也有人收藏?那玩意放在家裡,不瘮得慌嗎?”何大柱不能理解。
雖然不一定是墓碑,但始終跟死人有關係吧?家裡擺著一塊那樣的玩意,不害怕的嗎?尤其是晚上。
“又不是墓碑,怕什麼?碑刻是我國重要傳承文化之一,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價值,自然是不俗的收藏品之一。一些古老的碑刻,甚至值幾百萬呢!”沈世傑他們說道。
中國古代碑刻,在地麵立石作為永久性紀念物或標記者,多稱為碑;其上鐫刻文字者,稱為碑刻。一般還認為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豎長方形的是碑;但有些橫長方形的刻石如開成石經等,或直接刻在山崖上的摩崖刻石等,也常歸入碑刻一類。
它經曆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分布地域遼闊,形式多樣,數量巨大,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曆史、地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藝術、教育、科學、技術、民族等許多方麵。
因此,有人認為它可與中國古代《廿四史》相媲美。
“我國的碑刻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屬於萌芽期,數量不多,文字短少,內容簡單,形製不定。
到了漢代,種類增多,文字加長,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種類上已發展為刻石、摩崖、碑、石經等多類並存;其數量至少有300種以上;在字數上,上千字的豐碑巨碣屢見不鮮。
最受歡迎的還是魏碑,因為魏晉時期,屢頒禁碑之令,刻碑受到限製,數量銳減,但仍形成了獨特風格。”沈世傑侃侃而談。
唐碑也很有名,是碑刻文化的一個巔峰期。
唐代的石刻形製高大,內容廣泛,分布地區遼闊,種類齊全,文種大增,尤其講究碑刻的書法藝術,撰人、書丹者皆具其名,呈現出石刻碑版的百花盛開局麵。
沈世傑看那塊“古碑”,就屬於仿唐的存在。
碑文是典型的柳體。
所謂的“柳體”,就是指柳公權的字體。
其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然而,沈世傑還是看出,那是仿的,仿得並不高明,有點刻意。
而且,那塊碑就隻剩下碑身,故意弄得不完整,給人殘破的滄桑感。
通常來說,碑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為碑首,首中有額,主要用以書寫碑名或裝飾,又有圭首、圓首、暈首、螭首、方首之彆。
中部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題名。正麵為碑陽,背麵稱碑陰,左右為碑側,早期碑身上部與碑首之間還有碑穿。
下部為碑座,主要為承重和裝飾,其形製依其性質和時代有方座、長方座、龜跌座等。
“值幾百萬?”李富貴大為吃驚。
印象中,自己老家好像就有古老的石碑。
“要看古碑的碑文有沒有價值,有些碑文本身就一字值千金。要是碑文內容平平無奇,那自然不值錢。”沈世傑說道。
喜歡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請大家收藏:()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