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永淳二年,十一月,丁未日。
高宗李治自奉天宮駕還東都,百官參拜迎接,召見群臣於天津橋南。
十二月丁巳,宣布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歲、九十歲、八十歲老人爵位,各賜以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馬、縣君、縣令等虛職有差,又加封內外官之階。
高宗欲親上則天門樓宣布大赦之令,然患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同日,詔命諸州各須建置道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各度道士七人。詔命未幾,高宗駕崩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歲,在位三十五年。
畫外音:唐高宗在位期間,東滅百濟、高麗,西滅突厥賀魯,國家版圖擴至最大,亦可謂是繼往開來,聖明君主。又在國內推行均田製,獎勵墾荒,使國家編戶較之貞觀年間大幅上升。又發展科舉製度,選用有才能庶族及低級官吏任宰相,不拘一格用人;更撰成《唐律疏議》,遺惠後世。大唐盛世基於太宗,成於高宗,此為曆史真相。
臘月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
乃尊生母武則天為皇太後,裴炎受遺詔輔政。宣布大行皇帝遺詔:園陵製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
群臣議上諡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改元次年為文明元年,將高宗葬於乾陵。
中宗既奉先皇遺詔,乃拜裴炎為中書令,並自門下省遷政事堂於中書省。高宗剛死,武後開始擅權,從各處乾涉中宗政務。
其時三省六首長,尚書省僅餘左仆射劉仁軌在位,右仆射職位空缺已久。又劉仁軌年已八十二歲,臥病在家,不能過問政事;門下省僅劉景先為守侍中即見習侍中),原為裴炎下屬,不敢與其爭權。
裴炎既任中書令,遂遷政事堂至中書省,便使三省製得到破壞,由此確立中書省在三省中暫時主導地位。
是年氣候異常,暴雨連日,以致黃河潰堤漲溢,衝壞河陽城今河南孟縣),城外水麵比城內高出五尺。
司農少卿韋弘機當時免官在家,聞高宗駕崩,大叫一聲:先帝駕崩,武後必然用事,李唐危矣!
於是口吐鮮血,當夜而死。
鏡頭閃回,唐高宗儀鳳三年。
高宗李治欲修繕長安及洛陽寢宮,但憂財力不足,遂召韋弘機商議應對之策。
韋弘機奏道:臣任司農卿十年,節省日常開支,積存三十萬緡,可以修繕宮室。
高宗大喜,遂命其兼任將作、少府二職,負責修繕之事。乃造上陽宮,位於禁苑之東,東接皇城,前臨穀水,後倚廣苑,南臨洛水,連以長廊,極其華麗。
高宗、武後大喜,立刻住進上陽宮。
尚書左仆射劉仁軌不滿其宮華麗奢侈,與侍禦史狄仁傑議道:自古皇帝皆居深宮,不與百姓接觸,恐引百姓怨怒皇家豪奢也。今將皇帝寢宮建於城外,豈不自招民怨!
狄仁傑信以為然,便隨劉仁軌同入上陽宮,向天子進諫:今我大唐正與吐蕃作戰,將士出生入死;若聞陛下如此奢侈,恐皆不肯用命;又上陽宮近於民居,亦不妥當,臣請棄此,移駕還於內宮。
韋弘機適在帝側,接口分辯:朝廷百官,各司其職。輔弼大臣是為加官晉爵,我既主管後勤,節省開支以修此宮,亦儘職責而已。
劉仁軌大怒,當即彈劾:韋弘機窮奢極侈,為陛下招惹士怒民怨於前,複又飾詞強弁於後,若不予以嚴懲,恐天下臣民不服!
狄仁傑亦奏:韋弘機自稱儘其職責,則其家人屢犯盜竊之罪,則因何不儘家長之責?既非親自唆使,亦難免失察之罪。
高宗無奈,隻得將韋弘機免官。
永淳年間,高宗駕幸東都洛陽,複召韋弘機至芳桂宮,命以白衣身份管理園苑,打算由此過渡,逐步恢複其官職。
時有道士朱欽遂,深受武後親寵,所為橫恣不法。當時韋弘機尚未免官,便依法將其囚禁,又密奏高宗,說朱欽遂與皇後關係曖昧,至令朝野議論紛紛。
高宗聞奏大怒,命將朱欽遂配流邊州。武後因此,便對韋弘機懷恨在心。此時因見高宗欲複韋弘機官職,武後立即出麵阻攔,於是高宗所謀未果。
韋弘機心知天子寵信自己,遲早會起複重用,未料卻聞天子駕崩消息,故此吐血而亡,終於檢校司農少卿之職。
閃回結束。武則天既掌政事,以為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等李唐宗室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又以劉仁軌為左仆射,劉景先為侍中;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其政事。
封罷朝中重卿,複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四員武將,分駐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共同鎮守四方,以防李氏宗親發動兵變,反對自己執政。
如此手段,非同凡常。
來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大赦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宗李顯即位,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擢拔後父普州參軍韋玄貞為豫州刺史;以皇後同宗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後又欲授國丈李玄貞為侍中,及自己乳母之子五品官爵。
中書令裴炎諫阻,堅持以為不可。
中宗李顯怒道:我既為天子,便以天下都讓與韋玄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之職邪!
裴炎見天子發怒而懼,於是密告太後。
二月六日,太後武則天召集百官於乾元殿,命宰相裴炎、劉諱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四人率兵入宮,向中宗李顯宣旨道:奉太後敕令,廢當今天子為廬陵王。
中宗驚駭問道:我有何罪,奪我天子之位?
四人不答,促請前至乾元殿。
中宗又問母親,武則天冷笑道: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乃將李顯幽於彆所,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
嗣聖元年二月七日,武後既廢中宗李顯,乃立雍州牧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複冊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後,改年號為文明元年。
睿宗乃高宗第八子,亦是武後所生。
所謂知母莫過子,睿宗深知母親稟性,亦知兄長被廢原因,於是自即位大典過後,便請居於彆殿,不參預政事,將朝政皆都取決於太後。
武則天大喜,於是冊立睿宗李旦長子永平郡王李成器為皇太子;始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又徙冀王,遷右金吾衛大將軍,洛州牧。
文明元年二月十日,有飛騎兵士十餘人於坊曲飲酒。
酒興正酣之時,忽座中有一將大聲言道:早知隨程條挺將軍入宮,罷廢皇上並無勳賞,不如複去事奉廬陵王。
有座中同仁將此語記在心中,中間離席,急入宮中告密。
則酒席未散,在座十餘人皆都被捕,被囚於羽林獄。酒後狂言者處以斬首,其他人知反不告,判處絞死,首告者授以五品官職。
朝野諸臣見此,告密之風自此興起。
庚申日,武則天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並親筆寄書:昔漢以關中之事委付蕭何,今將關中儘托劉公,亦猶是矣。
劉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陳呂後禍敗之事,以申規戒。
太後使秘書監武承嗣齎璽書至長安,慰諭之曰:今以皇帝諒闇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複辭衰疾。又雲呂氏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劉仁軌不敢強辭,隻得拜受璽印就職。
武承嗣字奉先,乃武元爽之子,太後武則天之侄。
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為鞏固自己權勢,開始重用武氏親屬。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便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禦,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武承嗣還至東都,又被封為禮部尚書、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辛酉日,武則天更命左金吾將軍丘神積前往巴州,檢校故太子李賢府宅,以備外虞,其實暗命使殺太子賢。
字幕:丘神積,東都洛陽人,後遷徙郿縣,唐初名臣丘行恭之子。
丘神積因奉太後武則天密令,遂至巴州,逼令章懷太子李賢自殺。事發之後,武則天故作悲怒,因此歸罪於丘神積保護章懷太子不力,將其貶任疊州刺史。
其後未久,丘神積回京,複任左金吾衛將軍之職,深受武則天寵信。曾奉命與周興、來俊臣審訊製獄中監禁犯人,因刑訊手段嚴苛酷烈,三人都被朝野臣民稱作酷吏。
甲子日,太後升禦武成殿,皇帝李旦率王公以下重臣,為太後上尊號為“則天大聖太後”。太後大喜,自此便以“則天”為號。
丁卯日,則天大聖太後臨軒,遣侄兒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其後未久,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三月丁亥,徙杞王李上金為畢王,鄱陽王李素節為葛王。
又為章懷太子舉哀於顯福門,追封李賢為雍王。
夏四月,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嬰薨逝,終年五十七歲。四月癸酉,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五日之後,又遷於均州故濮王宅。
秋七月戊午日,有使者自嶺南飛報長安,說廣州都督路元睿為昆侖胡客所殺。
鏡頭閃回,補敘廣州血案。
路元睿身為廣州都督,但生性暗懦,以至部下僚屬恣肆驕橫,每有商舶至港,則對海外來商侵漁勒索不已。
商胡不堪廣州都督府中群僚盤剝壓榨,便有人具狀告至都督府衙門。
路元睿非但不究部屬違法犯紀之事,反而當場索枷,命將靠狀人係枷入獄治罪。於是群胡怨怒,叫苦連天。
時有昆侖胡客路過廣州,聞知此事,乃於晴天白日,袖劍直登聽事堂上,飛劍斬下路元睿首級,複殺其左右僚屬十餘人,皆是素日為惡最著者,下堂揚長而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時堂上排列一眾衙將,並無一個敢於近其身者。
及至參將召集府兵來拿,昆侖客早已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閃回結束。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夜,哈雷彗星出現於西方,長二丈餘,四十餘日而滅。其後繼發溫州大水,流溺四千餘家;括州亦發大水,漂流二千餘家,屋宅及家財皆都沒於水中,老幼死於水者無算。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見天象變異,複聞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稱製,以為唐朝當滅,遂引大軍,入寇朔州。
九月甲寅,因天象示變,則天聖後詔命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宅元年。
遭遇水災之家聞此,皆都怒道:光宅光宅,是譏諷我等遭水,家宅敗光也。
武則天既改年號,又命改旗幟,不再分四方五行,奇門八卦,而是皆都改作金色,以從土德,謂能克製水患。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換為服碧。
又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改稱鸞台,中書省改為鳳閣,侍中改為納言,中書令改為內史;禦史台改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同義之類改之。
複以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使帶兵北征,以備突厥。
武承嗣請太後追贈其祖為王,並立武氏七廟,則天太後將欲從之。
中書令裴炎進諫: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