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梁、晉兩軍對壘,各自陣圓。王彥章眼見晉軍勢大,知道寡不敵眾,遂吩咐部將,如此如此,不可正麵拚死硬戰。
安排已畢,晉王李存勖率所部銀槍效節都直衝入陣來,勢如猛虎。
王彥章佯作敗退,直插入晉軍背後,與其輜重部隊相遇。晉軍輜重部隊見到梁軍旗幟,驚慌潰散,遂又闖入周德威幽州軍中,引起陣勢混亂。
由是晉軍自相踐踏,周德威控製不住亂勢。隻得努力約束部眾,再整戰陣。
便在手忙腳亂之時,王彥章引五百鐵騎忽至,叫道:周紅袍,今見王鐵槍否!
周德威急率部將前來迎戰,對麵亂箭紛射,並不容情。可歎一代常勝將軍紅袍周德威,竟與兒子一同死於混戰之中。
激戰半日,晉兵大敗,李存勖兵退五十裡,方才止住。聞報周德威父子殉難,不由跌足痛哭道:喪失良將,皆乃孤之罪責。
因見情勢不利,隻得收兵北還。於是回京調集重兵,準備來春再戰。
天佑十六年,李存勖卷土重來,派大將符存審進據德勝城,夾河修築南北兩城。
梁末帝聞知,亦派大將賀瑰引大軍前往,來奪黃河隘口。
賀瑰兵至黃河,便令三麵圍攻德勝南城,並以竹索連結戰船橫列河麵,將李存勖所率援軍阻於黃河北岸,不使晉軍南渡。
晉王遂命悍將李建及率三百勇士,乘船駛至河中,斧劈火燒,衝破梁軍船陣。乘勢揮軍渡河,大敗梁軍。
此時算將周德威父子敗亡之仇報了一半,隻恨未得仇人王彥章。
其後梁將王瓚從黎陽渡河,屯據楊村渡,修造浮橋,儲存軍資,以為持久之計。李存勖決意搶占河南之地,於是便也征發數萬民丁,擴建德勝北城。
當時梁、晉兩軍,每日大小百餘戰,互有勝負。
朱梁貞明七年二月,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事佛求仙,不理政事,被養子王德明唆使親軍所殺,亂軍推王德明為留後。
王德明本名張文禮,原係劉守文叛將,因逃奔鎮州,被王鎔收為養子,悉以軍事委之。既殺義父王鎔,乃複本名張文禮,又儘滅王氏之族。
王氏軍閥自唐穆宗長慶元年王庭湊割據成德軍,至王鎔被弑而止,共曆四世五帥,恰好一百年而亡。
三月,張文禮告亂於晉王,請求節鉞。
晉王方置酒作樂,陡聞王鎔已死,投杯於地,悲泣不止,當即便欲發兵征討張文禮。
部將僚佐皆進言阻諫:張文禮之罪,誠然罪不容誅。然我軍正與梁國相爭,宜從其請以安之,待退了梁軍,再伐之不遲。
晉王不得巳,乃授張文禮為成德留後。
是年三月,太祖朱溫養子惠王朱友能任陳州刺史,舉兵造反,進逼大梁。
梁末帝朱友貞大為震怒,即遣陝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等三員上將,興兵前往討之。
朱友能兵至陳留,一戰而敗,複逃回陳州。粱軍圍陳州百日,朱友能糧儘歸降。
梁末帝詔赦其死,降朱友能為房陵侯。五月初一,改元為龍德。
張文禮雖受晉王之封,亦知罪大而不自安,乃北邀契丹,南結朱梁,欲謀反晉。其潛通南、北之蠟書屢為晉軍查獲,隻作不知,引而不發。
八月,晉王李存勖以王鎔舊將符司為成德留後,命閻寶、史建瑭助之,以討張文禮弑君殺父之罪。張文禮卻是個敢做而不敢當的鼠膽之輩,竟聞訊驚懼而卒。
其子張處瑾承即父職,秘不發喪,與同黨共謀,全力拒禦晉師。
晉軍包圍鎮州,決清渠灌城。史建瑭躍馬城下指揮攻城,不幸身中流矢而死。
晉軍由此攻勢頓阻,隻得退軍還報,晉王深為痛悼,涕泣終日,愈恨張文禮父子。
十一月,晉王李存勖親自領兵來攻鎮州,張處瑾大懼請降。晉王怒而不許,但亦相拒百餘日,攻城不克。
龍德二年三月,晉王返回魏州,留閻寶繼續攻擊鎮州,嚴令非殺張處瑾不可。
閻寶領命,乃一麵構築營壘圍城,一麵複決滹沱河水淹之。
鎮州城中食儘,張處瑾窮急智生,一麵派五百人出東城門招搖覓食,一麵複遣部將率五百精兵暗出南門,吩咐如此如此,依計行事,部將受計領兵而去。
閻寶因圍城日久,心下急躁,欲親帶兵攻城,又恐複落史建瑭下場。
正在此時,探馬來報:城中數百人出於東門,皆攜器物容具,似是遠出尋糧。
閻寶大喜,便不複詳思細審,急出大帳上馬,引三千精兵,前來東城截擊。
那五百老弱軍民見晉軍殺來,扔下器具便逃,爬山越齡而去。閻寶率軍散開追擊,便是拿得數十名民眾,也是老而無用,更不知城內守軍詳情。
閻寶氣餒,正在暴躁不已,忽見大營火起,喊殺聲連天。
不久敗軍奔至報說:張處瑾遣五百精騎毀壞長圍高壘、火燒我大營,奪去糧草無數。
閻寶暴跳如雷,隻得下令收軍,被迫退保趙州。晉王聞報閻寶中敵詭計兵敗,於是下令立撤其職,以禦弟殿下隴西郡王李嗣昭代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隴西郡王領命出征,來至軍中上任,替下閻寶,便即領兵前來攻打鎮州。
那鎮州城剛得了無數軍糧,士氣複盛。張處瑾聞聽晉軍複至,便命扯起吊橋,整備強弓硬弩,滾木擂石,親引兵上城堅守。
字幕:李嗣昭原名韓進通,字益光,汾州太穀人。晉王李克用弟代州刺史李克柔養子,名列唐末五代名將之錄。
李嗣昭為人瘦小精悍,極有膽略,沉毅不群,平素裡不善言辭,自從義父征戰以來,曆經戰陣,但從不爭功。
此間鎮、定二州皆叛晉而歸梁,晉國外無大援,內失數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終得以渡過危機者,李嗣昭拚力戰敵,功勞最多。
李嗣昭既奉晉王之命,來至鎮州軍營,替下閻寶為帥,便發大兵,欲拔鎮州。
閻寶紅著臉交割了帥印,心中猶自不服,臨去時對李嗣昭言道:殿下休怪末將多言,亦非為自己脫罪之辭,且聽某一勸,可乎?
李嗣昭:將軍有何話講?
閻寶:王氏在鎮州四世五帥,已曆百年,其得祖宗陰靈之佑。陛下親征許久不下,史建塘何等英雄,亦莫名其妙死於城下。殿下幼隨老王從軍,收複潞州、援兵滄州、平叛李瑭、太原解圍、再攻潞州、胡柳之戰、抗擊契丹,大小戰役百計,立下戰功無數,實為晉國難得大將。亦曾節製澤、潞兩州,晉封太師、隴西郡王,更是國之棟梁,朝廷元勳。不若保此功名,棄此小城,是為上計。休待步其史建塘後塵,尚不如末將今日下場也。
李嗣昭聞此不吉之言,不由大怒,當即便欲拔劍斬之。眾將告免,閻寶悲歎而去。
李嗣昭見閻寶上馬走了,猶自怒氣不息,心中不快,良久不能釋懷。當日分兵派將,定下計策,與諸將商定來日親自正麵佯攻,使副將等繞至鎮州城後,複以奇兵襲擊。
次日平明五鼓,晉軍用罷戰飯,盔明甲亮,依計行事,分兵兩路攻城。
李嗣昭引兵擂鼓呐喊,佯攻正門。戰至午時,城內已將滾木擂石用光,箭矢將近。
便在此時,忽聞城後號炮連天,鼓角聲鳴。李嗣昭便知副將已經得手,於是大喜,遂縱馬上前,來至壕邊,指揮三軍由佯攻改為實戰,催軍攀城。
三軍得令,立刻架起雲梯,援引而上。城上守軍見守不住,呐一聲喊,紛紛逃跑下城。
李嗣昭立馬橋邊,向三軍叫道:眾軍努力攀登,為史將軍報仇,便在今日!
言猶未畢,忽聽城頭弓弦作響。李嗣昭扭頭看時,卻被午時烈日照住雙眼,觀之不明。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一箭飛來,正中額頭,入骨三寸。
李嗣昭大叫一聲,側目而視,見尚有三人隱藏在破牆之後,發此冷箭。李嗣昭強忍劇痛,回身一看自己箭袋,已無箭簇。
於是厲喝一聲,從額頭上拔下那枚利箭,搭在弓弦之上,仰射一箭。當真是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隻一箭,已射穿本箭原主咽喉,俯身倒在城上。
李嗣昭拚力發完此箭,再也支撐不住,一頭栽於馬下。
眾親軍見殿下已死,無不驚駭欲狂,不由放聲痛哭。
叛首張處瑾聞報李嗣昭已亡,似被打了雞血一般,精神大振。遂一麵派兵力拒後城奇襲之兵,一邊親率禁軍打開城門,來殺晉軍。前門晉軍見元帥已死,更無絲毫戰心,急搶了殿下屍首,往後便敗。
此時李嗣昭所派副將在後城本來已經得手,攀上城牆,放起火來,但既失前城呼應,見叛軍反擊回來,隻得越牆而走,奇襲歸於失敗。
敗兵之訊報入晉陽,晉王李存勖放聲大哭,切齒恨道:未料小小鎮州,竟損我兩員勳公良將。不殺張處瑾,鞭張文禮之屍,誓不罷休!
便令以殿下李存進為帥,代領李嗣昭部軍,再攻鎮州城。
李存進率親軍離了晉陽,直到鎮州大營,在李嗣昭靈前拜祭痛哭,接了帥印,命將兄長靈柩發往京師。次日升帳,激勵三軍。
因對諸將說道:身為三軍主帥者,不應徒侍己勇,置己身於危險之地,以使三軍分神保護,不得儘力攻城。今日攻城,爾等諸將可傾營而出前往攻打,本帥留守大營居中調度。爾眾將休以本帥為念,但思拚力奪城殺敵,擒其敵首,為史將軍及我兄報仇,則必獲全勝。
諸將領令,即引全軍出營,來至鎮州城下,重重圍定,架梯攻打。
李存進隻留五百親軍,留守大營,並派出十路探馬,不停報說前方戰事進程。
金秋九月,朔風突起,滿營肅殺,落葉滿地。時過半日,李存進不見前方探馬來報,心下納悶,遂帶親兵信步走至營門,親來探看。
正在此時,忽聽遠處馬蹄聲響。李存進不以為意,尚以為是朔風吹動。
不一刻響聲大起,地皮震動,千軍萬馬已至眼前,馬上眾軍揮動陌刀,映日奪目。
李存進叫道:不好!敵兵至矣。
遂急跑回中軍,翻身上馬,喝令五百軍校列陣,親自手提長矛迎敵。晉軍立足未穩,鎮州精騎已闖入營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為首一員大將,身似鐵塔,滿臉虯髯,手搦鐵槊,迎頭大叫:李存進,你中了我兄之計也!我乃鎮州節度使張處瑾之弟張處球,還不前來授首就死!
說著舞槊上前,李存進急架相還,二將戰在一處。真個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戰夠三十回合,不分上下。
再戰十數個回合,李存進聽得殺聲已息,再無動靜。偷目四顧,見五百親兵已被屠戮皆淨,隻剩自己光杆一個,兀自拚殺。
李存進大喝一聲,用手中長矛逼住鐵槊,問張處球道:且住!事已至此,某非貪生怕死,但亦不願再戰。你可實話告我,我晉軍數萬,今在何處?
張處球停住鐵槊,哈哈大笑道:你為三軍主帥,有勇無謀,便有十萬精兵,又有何用?我兄在你出晉陽之時,便已料著今日之戰,說你必以李嗣昭為鑒,不敢親臨城下督戰,隻龜縮中軍,居中調度三軍。便命咱家在你大軍圍城之前,領七千騎兵偷出城外,埋伏於此。待你晉軍全力攻城之時,某觀城上烽火為號,便來襲你中軍大營,必獲全勝。今日觀之,果然是也。我兄用兵,勝過諸葛之亮;某仗手中鐵槊,賽過關雲之長。你枉稱晉國名將,今日還有何說?下馬投降,饒你不死!
李存進這才聽得明白,自己三軍尚在城下苦戰,並未折損,反是自己留守中軍,中了敵人奸計。當下將手中長矛往地下一擲,仰天長歎道:有心殺賊,天不助我,奈何奈何!
遂抽出肋下佩劍,刎頸而亡。
張處球愛其忠烈,亦自歎息了一回,乃下馬割下首級,命部下將李存進屍體掩埋,然後勒軍回城,命將李存進首級挑於旗杆頂上,繞城宣示。
晉兵攻城正急,看看城中守軍已經不支,忽見主帥首級,如何不驚?於是軍心喚散,刹時敗退如潮,直奔回晉陽去了。
張處球人少不敢追擊,自行入城,向兄長張處瑾報功。
敗軍回至晉陽,麵見晉王,訴說三軍統帥李存進殿下,不知如何被人割了首級。
晉王李存勖再次大哭,愈加切齒憤怒,遂以義兄殿下李存審代之為帥,再攻鎮州。此番再來征討之時,鎮州城內已然糧儘,再無抵禦之能。
張處瑾眼見山窮水儘,隻得再次修下降書順表,搜儘庫中金珠珍玩,遣人往晉王行營請降。使者發出未及還報,晉軍已至城下,再次圍定攻打。
鎮州部將李再豐一見大勢已去,趁夜修書射入晉營,求為內應,獻城投降。
九月二十九日夜,晉軍進入鎮州,生擒張氏兄弟、家人及其同黨,皆被押送往晉陽。並掘張文禮墓得屍,碎磔於市,挫骨揚灰。
晉王李存勖乃命將張氏兄北親屬儘皆斬首,設史建塘與李嗣昭靈堂獻祭。
至此晉國耗時一年餘,折損數員大將,最終兼並鎮、冀、深、趙四州。
晉王李存勖並吞河北四州,兼領成德軍,由此天下大震。前蜀主王衍、吳主楊溥等多次上表,勸晉王稱帝,自己願為藩屬。
晉王說道:此前亦曾有人上書勸說先王,說唐室已亡,宜晉位稱帝。但先王對我曾說:“我死之後,你應致力恢複唐朝社稷,休為篡逆之行。”言猶在耳,我豈敢悖之耶?
言罷大哭,其實暗謂國無祥瑞,不欲落篡逆之名。
恰當此時,門軍入報:今有高僧傳真,說來獻傳國玉璽,見在殿外。
晉王大喜,急命宣入,並令賜座,問道:大師何來玉璽?
傳真奏道:在黃巢攻破長安之時,城中大亂。家師偶爾遊方至此,適逢宮中內侍逃入寺中躲藏,因傷重不治而死。家師自其身上找到傳國玉璽,因而深藏,臨寂滅時留贈小僧。某不識此寶,以為平常之玉,因廟貧拿到市上鬻之,被行家識破,告我此乃傳國之寶,不可輕賣。小僧無福消受國寶,因知大王實為百姓社稷,欲複唐室,故此來獻。
說罷起身,解下背上包袱,恭呈晉王。
晉王欣喜不已,親自解開包袱,見裡麵果是金鑲玉璽,瑞彩繽紛,霞光萬道。
部下群臣將佐見此,皆都大喜,無不下拜,一齊稱賀:陛下當為皇帝,天意難違。
晉王見此,且驚且喜,猶豫不定。班中時有晉陽宮中尉宦官張承業,急跪倒在地,進諫道:大王世代效忠唐室,誓死消滅叛逆,恢複唐朝宗廟社稷。今河北初定,朱氏尚存,大王若登帝位,則人心散矣。大王何不先滅朱氏,擁立唐室後人,取吳平蜀,橫掃六合!彼時即使高祖、太宗起死回生,又有誰敢位於大王之上哉?
晉王聽罷不悅,沉吟道:此並非我本意,隻是左右大臣諸將皆勸,孤實無可奈何。
張承業知道無力阻止,遂痛哭道:諸侯浴血奮戰,本是為恢複唐朝大業,今大王自取帝位,是欺騙老奴也。老奴請將封地還給大王,乞此骸骨,就回晉陽,為老王守陵。
晉王準奏,許其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