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_華夏真相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

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1 / 2)

未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常思自己過,休誣同道人。

任圜一死,朝議大嘩,文武諸臣,皆為鳴冤不平。

安重誨本人亦覺理虧,便放過其家人不問。

曆史真相:任圜與安重誨皆為擁立功臣,並為明宗天子寵任,其實並無矛盾不和;即使政見不一,亦能求同存異,共為朝廷出力,各展其能。二人有隙,始於舉薦宰相之爭。

鏡頭閃回,明宗初即帝位之時。

韋說、豆盧革罷相,任圜與安重誨、鄭玨、孔循議論,推薦繼任宰相人選。任圜屬意於李琪,而鄭玨、孔循卻與李琪不合,不欲其拜相入閣。

二人不敢與任圜正麵爭執,便私謂安重誨道:李琪非無文學才藝,但為官不廉。宰相乃國之重任,非端方有器度者不足以為之,太常卿崔協可勝其任,何必李琪?

安重誨深以為然,遂以此語上奏天子。

任圜聽了不悅,便於帝前爭論:安重誨未諳朝廷人物,定是為人所賣,以此論蠱惑朝廷。天下人皆知崔協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臣謂陛下若是誤加采擢此人,使其無功者皆僥幸進位宰相,必遺笑天下諸侯,深貽朝廷之羞。且不論治國才能高下,單此“不知書”一項,以臣一人取笑於群臣足矣。夫相位能有幾個,豈容更益笑端於天下?

此話雖以自嘲之語說出,但亦甚刻薄,殊不符一國宰相身份。

明宗見其涉於惡語相加,便即笑道:宰相重位,卿等更自詳審。然寡人在籓鎮之時,曾識得一個易州刺史韋肅,世人皆言其為名家子弟,使其為相可乎?若韋肅未可勝任,則馮道乃是先朝判官,稱為長者,可以為相矣。

任圜不接天子之語,隻舉李琪。

朝議未決,安重誨等退出殿外休息。孔循拂衣而去,且行且罵道:天下大事,自應眾宰公議,陛下決之。今日發言者一則任圜,二則任圜。彼任圜乃何人耶,如此霸道!

任圜自殿中出來,故作不聞孔循嘲罵,又追著安重誨絮絮叨叨:論李琪才藝,可兼時輩百人,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今若舍李琪而相崔協,如棄蘇合之丸,而取蜣蜋之轉也!

安重誨被他逼說,沒了脾氣,隻得含笑不語而止,最終以孔循之言為信。

月餘之後,崔協與馮道皆拜相,並無李琪之份。

崔協在相位數年,世人多嗤笑其所為昏聵。然任圜與字重誨交惡,卻亦自崔協而始。

依唐朝故事,使臣出於四方,皆自戶部給券。安重誨奏請自宮內出,任圜以故事慣例爭辨於帝前,聲色俱厲。

明宗罷朝,後宮嬪禦皆問:妾在長安見宰相奏事,未嘗如此高聲,蓋輕陛下耳!

明宗聞言不答,由是不悅。而使臣給券之例,詔命自內宮簽發而出。

任圜益加憤沮,由此遽求罷職。明宗亦不挽留,乃罷為太子少保,出京退居磁州。

閃回結束。明宗李嗣源既平汴州之亂,在當日會盟起兵處懷思一番,遂啟駕回鑾,還歸京師洛陽。安重誨向天子奏報:任圜謀反不成,畏罪自殺。

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但因寵信安重誨,便未加追究。乃著手革除弊政,人民稱道,創後唐一代之小康之局。

期間安重誨亦以天下為己任,對內治理江山社稷,對外遏抑藩鎮勢力,窮儘智思。

明宗李嗣源雖為一國至尊,但以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誨誦讀。

安重誨特設端明殿,招納名士馮道與趙風,專門給明宗講述治國安邦經略,使其處理政務能力頗有長進。

明宗雖為人寬厚溫和,但承沙陀人遺風,輕率殺人,不顧後果。因聞馬牧軍使田令方所養之馬瘦弱且多死,便欲處斬。

安重海勸諫道:使天下聞以馬故殺一軍使,是謂貴畜而賤人,非為明君所宜為也。

明宗認為言之有理,令將田令方赦免。明宗曾派回紇人侯三銜命回國,至甘肅醴泉縣時,縣令劉知章外出打獵,未能將馬匹及時換給侯三,以致誤事。

侯三返回京城,將此事告知明宗。明宗大怒,令將劉知章鎖拿至京問罪。

安重誨認為不妥,力陳利害得失,劉知章得以幸免。

當時孟知祥任西川節度使,與東川節度使董璋蓄誌謀反,暗中籌備由來已久。

安重誨早欲裁抑二藩,適遇兩川守將更戍,便委派精兵良將前往各州郡任職,逐漸將其地盤分割蠶食。

孟知祥、董璋二人察覺安重誨意圖,頗不自安。

安重誨又派李嚴為西川監軍,孟知祥謂天下藩鎮皆無監軍,遂將李嚴誅殺。安重誨又將東川閬州分割為保寧軍,命親信李仁矩為閬州節度使,以挾製董璋,又被董璋派人暗殺。

安重誨削藩之舉雖未獲得成功,但為鞏固朝廷集權而致力解除藩鎮軍權,儘力縮小其統治地盤,亦可謂用心良苦,忠貞可嘉。

安重誨威懾百官,明宗也自畏他三分。

夏州刺史李仁福得知明宗好鷹,便派人送來白鷹,安重誨拒絕收納。明宗卻派人將白鷹悄悄帶回宮中,後至京城西郊嬉戲,不免心有餘悸,對隨從說道:勿使安重誨知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此言可知,安生誨已犯天子忌諱。

另外安重誨雖然勤政,卻亦不免欺君擅權,對其心腹偏聽偏信,竭力袒護縱容。因其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敬事不暇。

明宗使養子潞王李從珂任河中節度使,安重誨善於洞察,謂其非天子親生,手握重兵易生野心,日後必為國家隱患;便以內調為名,以奪其軍權。

乃矯造詔書,唆使潞王府舊將河中牙內指揮使楊彥溫,趁便驅逐節度使李從珂。

楊彥溫知道安重誨在朝中炙手可熱,不敢得罪,於是滿口應諾,打發來使回報。

字幕:西元九三零年,唐明宗長興元年。

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

李嗣源聞報河中生變,便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另行安置。

安重誨又唆使宰相紛上奏疏,請朝廷追究李從珂失守河中之罪,欲趁機除掉李從珂。

李嗣源知道此皆是安重誨北後指使,乃駁回一班宰相奏議,隻命李從珂暫時賦閒在家,不先予安排職爵,並欲派人招降楊彥溫。

安重誨則力主用兵,派侍衛指揮使藥彥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討伐。臨出兵時又密囑二將:務必斬殺楊彥溫,不可留其活口。

二人領命,引兵而往,果然旗開得勝,斬殺楊彥溫,函其首級而還。

安重誨複奏李從珂部將謀反,主將亦其失職,應予從重處置,以求除惡務儘。明宗聞奏大為不悅,君臣言辭之間激烈衝突,從此二人生隙。

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上書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

此事後經查證,實為誣陷。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權力。

安重誨亦覺自己威震人主,欲圖急流勇退,接連申請辭職,終被批準外放河中節度使,再以太子太師閒職,致仕在府。

明宗恐其心懷異誌,命義子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以監督安重誨,並使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

李從璋早就懷恨安重誨,即派重兵衝進安府,以大棒猛擊安重誨夫婦頭部,致其慘死。安重誨被殺之時,便知自己已為天子所棄,遂大聲疾呼道:臣死無恨。但恨不與官家誅得潞王李從珂,他日必為朝廷之患也!

李嗣源聞其臨終之語,為安撫李從珂,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安重誨既死,唐明宗複召範延光與趙延壽為樞密使,同掌朝政。

忽一日君臣議政,明宗便問範延光:我全國各地,飼養戰馬,其數幾何?

範延光奏道:有騎軍三萬五千。臣嘗計算一馬之費,可養步卒五人,三萬五千匹馬,即可抵十五萬兵之食也。

明宗歎道:肥戰馬而瘠軍人,此朕所愧對將士也。

於是忽想起當年逼迫正副指揮使造反的魏博銀槍效節軍,不由出了一身冷汗。遂與範延光商議,遺使前至鄴都,下密詔於銀槍效節都節帥趙在禮,如此如此,永除後患。

趙在禮不敢抗命,遂依皇帝毒計,儘出府庫犒賞三軍,誘使帳下九名指揮使分率八千效節軍,北戍盧台。銀槍效節軍在北上途中,卻鑽入唐明宗所設埋伏,將此軍聯同隨營家屬並皆處斬,浮屍塞河,永濟渠為之變赤。

這支楊師厚所創牙兵,經此殺滅之禍,魏博牙兵跋扈之跡在史籍記載中便很少見到。

唐明宗以詭計滅了銀槍效節軍,節帥趙在禮被授同州節度使,自此效節軍不複存在。但八千將士及萬餘家屬冤魂便永為惡夢,纏繞趙在禮心頭,終生而不得去。

同時因無魏博精騎屯守幽、涿二州,其北麵契丹及西麵黨項二族便迅速坐大,成為此後曆代中原皇帝心中憂患。

鏡頭轉換,契丹遼國,天顯元年。

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先集中全部兵力,攻下西部重鎮扶餘城,後又圍攻首都忽汗城。國王率群臣開城投降,遼國就此統一渤海全境。

阿保機將渤海改為東契丹國,以皇太子耶律倍任東丹王。又在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廣置官府,從而結束唐末以來遼東分裂局麵,重新實現統一。

七月二十七日,阿保機在還都途中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諡號升天皇帝,廟號太祖。

阿保機因在班師返回契丹途中突然病逝,並未交代身後承嗣大事。

皇太子耶律倍接到父皇駕崩噩耗,馬上動身返遼。母親述律平已奉梓宮西還,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

耶律倍雖為皇長子,但因其崇尚漢化,尊孔尚儒,素為其母不喜。

見二子皆來奔喪,太後述律平乃召文武百官說道:先帝二子皆負德才,以誰繼嗣大統,我不能決,今付於諸公。你眾卿擁戴何人,可執其鞍轡。

眾臣皆知太後意圖,遂爭先搶執耶律德光鞍轡,歡呼:願事德光皇帝。

太子耶律倍洞悉母心,知道不能相爭,乃與群臣請於太後,自願讓位於皇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天顯二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為遼太宗。尊生母述律皇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應天皇太後,立妃蕭氏為皇後。

耶律德光雖然如願即位,然對兄長耶律倍卻不放心,不僅對耶律倍實行監視,更不斷削弱東丹國實力。為此兄弟之間交惡,矛盾加深。

早有後唐細作,將此事報於明宗。李嗣源竊為之喜,遂遣使持書,密詔耶律倍歸唐。

天顯五年,耶律倍帶妾室與珍藏圖書,從遼東渡海投奔後唐,自比吳太伯。當其在金州上船時,麵對故國悲憤滿腔,乃於海邊立碑,刻《海上詩》道: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到達洛陽,唐明宗以天子儀衛迎接,賜姓東丹,名慕華。改瑞州為懷化軍,拜其為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後又賜名李讚華,移鎮滑州,遙領虔州節度使。

長興四年,西元九三三年。

定難節度使黨項族首領李仁福病卒,三軍立其次子李彝超為留後,報於朝廷。

唐明宗李嗣源擔心定難軍勾結契丹,詔命以李彝超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使。複命彰武軍節度使安從進為夏州定難軍留後,並派邠州藥彥稠以兵五萬,送安從進到夏州。

李彝超卻緊閉夏州城門,拒不與安從進辦理交接。

畫外音:夏州黨項李氏在五代時僻居一隅,名義上先後依附於梁、唐等中原王朝,受其封號朝貢不絕,實際保持相對獨立,並不斷增強實力,參於抗衡中原。至此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辦法兼並夏州,便受李彝超堅決抵製。

李彝超拒不奉詔,派遣兄長阿王把守青嶺門,聚集境內黨項諸部自救。又趁藥彥稠剛進蘆關立足未穩,又派黨項兵抄掠官軍糧運及攻城器具,後唐軍被迫從蘆關退守金明。

安從進領軍而至,下令猛攻夏州。

夏州原名統萬,城垣本是赫連勃勃所築,堅如鐵石,鑿不能入。又有黨項四萬騎兵在四野流動,搶掠糧食財物,致使官軍不能收運軍糧。

又兼山路艱險狹小,關中百姓運輸鬥米束柴則費錢數貫,民間竭儘困苦亦無力供應。

圍城三月之後,李彝超兄弟登城,對安從進說道:夏州貧瘠,並無珍寶積蓄以充朝廷貢賦,實為祖父世代守此,我等不欲失之而已。朝廷勝此孤城亦不足以揚威,何煩勞師費財!幸將軍代為表聞天子,若許我等自新,或使之征伐,願為眾先,不亦可乎?

安從進遂借機下階,以此語上奏天子。

唐明宗知是夏州城確實難以攻下,無奈命令安從進帶兵返回。

當時朝廷久不用兵,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三軍,士卒無功受賞,更加驕縱。

從此夏州便與後唐朝廷結怨,每逢周邊諸鎮有人叛變,則必然暗中與之通連勾結,以達要求賄賂遺贈目的。

長興四年十月,李彝超上表謝罪,唐明宗乃授任為檢校司徒,充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清泰二年二月二日丁醜,李彝超重病,將夏州軍政儘皆托付其兄行軍司馬李彝殷,之後不久,便即去世。

鏡頭轉換,按下夏州,複說西川。

早在朝廷實施定難節度使換防之策之前,宰相安重誨便懷疑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有反叛之心,遂命親信將領分守兩川治下各州,並以精兵充當牙軍。

天成四年,安重誨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矩為保寧軍節度使、武虔裕為綿州刺史。武虔裕是安重誨表兄,而李仁矩素與東川節度使董璋不睦。

孟知祥與董璋皆憂懼不已,認為朝廷將要討伐兩川,於是兩人結為聯盟。

二人又同時表奏朝廷,要求撤回夏魯奇、李仁矩等人。

唐明宗一麵下詔撫慰,一麵遣李仁矩招諭兩川納貢,上交朝廷。複被孟知祥與董璋以彼乃客州節度使,不應乾涉彆州軍政財賦為名堅辭,並令屬下各州郡官署以兵相拒。

明宗由此而知二人反意已決,恐東西兩川日久生變難製,遂命保寧軍節度使李仁矩鎮守東川閬、果二州;另以武信節度使夏魯奇戍守遂州,並不斷增兵以遏製兩川。

董璋、孟知祥見狀深為驚懼,於是聯兵反叛。


最新小说: 萬相閾限 離婚半年才懷,賀總,娃真不是你的 落魄資本小姐,撿個軍官當贅婿 結婚三年不回家,離婚他卻跪哭了! 世界入侵,一不小心成了女魔頭! 末世神豪:我真沒想囤太多女神啊 閨蜜他哥超凶,隨軍後他夜喊寶寶 軍區大院來了個睡美人 七零萌寶的鹹魚日常 出獄後,我成了絕世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