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_華夏真相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

第二十一集 從珂哭城(2 / 2)

長興元年二月,唐明宗在南郊祭天,加拜孟知祥為中書令。董璋先於劍門築七寨,後又於劍門北置永定關,布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唐軍入川。

九月,董璋舉兵反唐,攻破閬州,擒殺李仁矩,孟知祥舉兵響應。

唐明宗下詔削奪孟知祥官爵,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率軍征討西川,夏魯奇為副。

次年正月,孟知祥約董璋同時起兵,合兵據守劍門,共禦官軍。又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漢州刺史趙廷隱為副,簡州刺史張業為先鋒,率兵三萬,往攻遂州。

夏魯奇據城固守,遣馬軍指揮使康文通率軍出城迎戰。

康文通也是一員虎將,當下領兵出城,與叛軍先鋒張業大戰,於陣前連斬張業部下兩員偏將,官軍威勢大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業見不能勝,頓兵城下,愁眉不展。

三日之後,趙廷隱引領川軍大至,因與康文通舊識,乃出陣勸降。康文通聞知閬州已陷,李仁矩敗亡,乃率所部投降蜀軍,調轉軍馬,引蜀軍入城。

因城中軍馬皆在康文通之手,唐軍主帥夏魯奇部下再無兵馬。

聞報康文通降賊破城,遂長歎一聲:某自歸唐以來,受兩代皇帝厚待,恩若再造,豈能愛惜此身,再降叛賊,遺羞朝廷耶!

耳聽殺聲已近,乃拔出脅下寶劍,自殺殉國。

康文通引蜀軍殺入府衙,當下毫不含糊,割下夏公首級,拿去向趙廷隱獻功。

畫外音:夏魯奇字邦傑,青州人,原為後梁軍校,歸附後唐,為莊宗護衛指揮使。向以驍勇知名,曾在洹水之戰時獨殺百餘人,因功獲賜姓名李紹奇,授為磁州刺史。又隨莊宗攻滅後梁,在中都城下生擒王彥章,升任鄭州防禦使。明宗年間,夏魯奇曆任河陽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奉旨平定兩川叛亂,方以使相職銜出鎮遂州。至此城破自刎而死,終年四十九歲,正當英雄壯年。

明宗得悉閬、遂已陷,夏魯奇死難,慟哭不止,下詔追贈夏魯奇為太師、齊國公。

夏魯奇血戰遂州之時,唐軍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秘右武衛上將軍王思同率軍入川,兵馬尚且剛至渭水之西。

孟知祥聞報唐軍主力尚遠,便遣故蜀鎮江節度使張武,拜為峽路行營招收討伐使,左飛棹指揮使袁彥超為副,率水師趨夔州,以阻唐軍自水路西進。

東川董璋部亦攻占合、巴、蓬、果等州,阻住陽平關至漢中唐軍北麵來路。

十一月初十,正當董璋分兵進軍黔、涪二州之際,石敬瑭方才率軍進入散關。大軍紮下營盤,乃遣王思同等率前鋒軍,兵出人頭山,迂回至劍閣之南,奇襲劍門關。

王思同奉命而出,殺東川兵三千餘人,俘其都指揮使齊彥溫。

由此勢如破竹,繼破劍州。回顧久等石敬瑭大軍不至,王思同恐怕自己孤軍深入,遂焚燒廬舍、搶掠資糧,複引兵退保劍門。

孟知祥聞報劍門失守,即遣牙內都指揮使李肇,率兵五千倍道疾行,先據劍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趙廷隱率萬人跟進。

同時命故蜀永平節度使李筠,率兵四千直趨龍州,扼守要害,防止唐軍從陰平入蜀。

雖然安排三路軍馬已定,孟知祥依然心懷憂慮,恐難當官軍功勢淩厲。複過十餘日,卻不見有何動靜,繼而細作來報,唐軍複回劍門關上,就此止步不前。

孟知祥聞訊大喜道:若唐軍急速趕赴東川,複奪遂州,則我兩川必然危急。今卻不再進軍,則不足為慮也。

於是急令趙廷隱等將,率軍複奪劍門。

董璋聞報唐軍已據劍門關,亦從閬州率兵進屯木馬寨。西川牙內指揮使龐福誠、昭信指揮使謝鰉當時屯駐耒蘇村,聞劍門失守,即率兵千餘間道奔赴劍州。

兼程行軍傍晚方至,天色昏暗,遇唐軍萬餘從北山而下。

龐、謝二人雖然兵少,因占據天時之優,又複熟悉地利,稍作商議,決意冒險一戰。乃兵分兩路,龐福誠率兵數百,迂回唐軍陣後鼓噪襲擊,謝鰉則率餘眾正麵進攻。

川軍奉令奮力衝殺,謝鰉並令三軍呐喊,山穀回聲,如有數萬之眾。

唐軍措手不及,一觸即潰,驚恐而逃,退保劍門,又有十餘日不敢出戰。

董璋便乘機部署趙廷隱與李肇二將,分彆列陣於牙城後山及河橋之上,待擊劍門。

直至十二月初三,大帥石敬瑭方率大軍抵達劍門。王思同出關迎入,彙報前番戰況。

石敬瑭倒也從容不慌,即命來日複引兵再攻劍州,幻想便如魏王與郭崇韜進川一般,兵不血刃直下德陽,進逼成都,就此再立蓋世奇功。

次日大軍出關,及至劍州,石敬瑭下令步兵攻牙城後山,一戰而被蜀將趙廷隱擊退;又命騎兵衝擊河橋,複遭李肇部強弩阻擊,難以近前。

戰至日暮,石敬瑭被迫撤軍,回途中又遭龐福誠及謝鰉率部伏擊,隻得敗退劍門,一日之內損兵折將,勞而無功。

石敬瑭在劍州交戰不利,蜀將張武、袁彥超卻相繼奪取渝州、黔州,又大敗唐軍。

長興二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寧州,夏魯奇自殺。孟知祥命李仁罕為武信軍留後,並使人持夏魯奇首級在劍門關前示眾。

石敬瑭見此,知道大勢已去,最終遂以糧運不繼為由燒營北歸,就此撤軍而回。

利州刺史李彥珂、夔州刺史安崇阮聞說大軍東返,皆知孤城難守,於是相繼棄城而逃。唐軍攻伐兩川叛軍之戰,乃以失敗告終。

聞說官軍攻川失敗,唐明宗怒不可遏。因石敬瑭是自己女婿,遂遷怒他人。為此責問安重誨,並以離間孟知祥、董璋等邊鎮與朝廷關係罪名,聽任李從璋將安重誨擊殺。

複將西川進奏官蘇願、進奉軍將杜紹本遣回西川,以此招撫孟知祥,稱其留在洛陽家屬皆安然無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孟知祥得知家屬無恙,安重誨也已被殺,便邀董璋止兵,同向朝廷謝罪。

董璋怒道:孟公家屬安然無恙,而我子孫卻被誅殺,我因何謝罪?

再三不從。孟知祥使觀察判官李昊前去曉以利害。董璋以為孟知祥背盟,怒罵李昊。

李昊回成都後,便勸孟知祥攻打董璋。

豈知董璋卻是個真小人,搶先對孟知祥動兵,攻破漢州。孟知祥率趙廷隱等人迎戰,與董璋對陣於雞距橋,並命東川降將寄書董璋勸和。

董璋說道:悔而不作,作而休悔。事以至此,再無退步之理。

便率士兵鼓噪而出交戰,結果兩軍兵鋒未交,部下偏將張守進便投降西川軍。孟知祥趁機揮軍大進,董璋敗逃回東川,龜縮不出。

蜀軍乘勝而進,至於漢中,屯兵沔水之南。

董璋自知非孟知祥對手,後悔不聽前番求和之勸,對其子董光嗣道:今大勢已去,一旦城破,我董家死無噍類矣。不如我兒斬父首級,前往投降孟知祥,庶幾可以保全家族。

董光嗣哭道:“自古以來,豈有以子殺父而求活路者?兒寧願與大人同死。

於是父子當晚棄城,夤夜而逃。次日漢中守將出城投降,孟知祥方知董璋父子已遁,遂命趙廷隱率軍追擊,但卻追之不及而還。

不久董璋逃至梓州,部軍卻發兵變,乃被亂軍所殺,其子董光嗣也自縊而死。

孟知祥遂就此吞並東川,占據兩川之地。但亦不向天子上表獻捷,也不再向朝廷請罪,便連解釋,亦皆免了。

董璋敗死之訊傳至洛陽,樞密使範延光對明宗奏道:孟知祥雖然占據兩川,但其士兵部眾皆是朝廷所派,大多是中原人。孟知祥懼其部將因思家發動兵變,定會借取朝廷勢力,加以威懾。陛下不如屈意招撫,使其歸順朝廷可也。

明宗道:卿言甚善,是為國之語。孟知祥是我舊友,因被安重誨離間,以至如此。我知其並非真反。招撫既可,何謂屈意哉!

於是便派孟知祥外甥、供奉官李存瑰齎詔,前往成都安撫。

同年九月,李存瑰返回洛陽,奉上孟知祥表文,奏請授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張業、李肇五位節度留後為節度使,並索求刺史以下封授權與蜀王爵位。

明宗便以閣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再至成都宣詔:任命孟知祥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製置等使。趙季良五人皆依卿之所請,均拜為節度使。

宣詔已畢,複以工部尚書盧文紀為使,冊拜孟知祥為蜀王。

唐帝雖然退讓再三,仍未改變權臣謀逆之誌。次年亦即應順元年正月,孟知祥終叛後唐,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以趙季良為宰相,史稱後蜀。

同時後唐潞王李從珂與皇帝李從厚爭位,後唐內亂,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歸附後蜀。六月,張、孫抵達成都,孟知祥設宴招待,卻在席間突然發病。

七月,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繼位。追諡孟知祥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和陵。此乃後話,後蜀高祖孟知祥平生,於此先行表明。

明宗李嗣源被迫封孟知祥為王,悔恨交加,就此得疾,日漸沉重不起。

因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遂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命為河南尹。李從榮當時已實為嫡長子,且掌管京師政務,太仆少卿何澤便即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

李嗣源卻大為不悅道:既是群臣請立太子,則看來我應回河東養老耶!

終拜李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卻不允為儲君。李從榮由是極為不安,擔心不能繼承皇位。長興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

李從榮入宮探視,見父親已不能抬頭;待問安畢出宮之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李從榮誤以為皇帝已然駕崩,次日便稱病不朝,隻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

十一月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聞說秦王調動兵力,急報明宗,口稱李從榮謀反,並下令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

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

孟漢瓊於是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命其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於天津橋。

李從榮所率馬步軍不敵朱洪實精騎勇猛,一戰而敗,乃欲縱馬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

李嗣源聞此驚變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下詔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遣使急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召群臣於榻前囑以後事。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

李從厚三日後方回洛陽,並於柩前即位,次年改元清泰,是為後唐閔帝。

清泰元年四月,李嗣源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是:五代諸帝多昏亂,唯獨嗣源號明宗。年屆花甲繼大統,幾個老來似此君!

李從厚在西宮為明宗發喪,並遵照明宗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

第二十八日,李從厚始於中興殿理政,並召翰林學士講讀《貞觀政要》及《太宗實錄》。史說其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親信皆都排擠出朝,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度使,借機掌控禁軍兵權。

李從厚雖然不悅,卻無可奈何。

當時有兩大節鎮,皆為明宗勳戚,為朱、馮二人頗為忌憚,視作眼中之釘,肉中之刺。哪兩大節鎮?一為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養子,本姓王,小字二十三,鎮州平山人。二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唐明宗女婿,更是戰功卓著,並深得軍心。

李從珂與石敬瑭兩大節鎮,無論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李從珂長子李重吉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李惠明在洛陽出家,法號幼澄。

朱弘昭便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其禁軍職務。又將幼澄召入禁中陪伴太後,實際是欲作為人質。

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於是心中疑懼不安。

應順元年二月,西麵來報,說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割據自立。滿朝文武聞此,皆以方鎮擁兵自重為憂。

閔帝李從厚便聽從朱弘昭、馮贇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節度使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

李從厚本欲借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製下詔,遂引起四鎮節度使不滿。

李從珂擔心就此被除,乃集部下商議。

眾將皆道:今上年幼,朝政握在朱、馮兩人之手,每欲坑害功臣。殿下功高蓋主,如離開鳳翔,一定凶多吉少。

李從珂於是意決,自鳳翔起兵反叛。令人起草檄文散發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召請各鎮節度使共同出兵攻打京師,殺掉朱弘昭、馮贇。

李從厚聞說潞王起兵,急忙征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等,共是六鎮節度使,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

三月,諸道軍馬彙集鳳翔,大舉攻城。

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

李從珂站在城頭,焦急萬分,恨無防備,以致將要身首異處。

情急之下,李從珂忽將上身衣甲脫掉,露出滿身傷疤。因立於城牆上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

麵對城內外眾軍將校,大哭言道:某自小就隨先帝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使我大唐據有今日江山社稷。爾等隨某征戰多年,其事無有不知,亦無不親目見者。今朝廷寵信佞臣,猜忌骨肉,我有何罪,受此重懲耶!

說罷聲淚俱下,號啕失聲。城內三軍無不含悲,皆都下拜,願效死戰。

許多攻城軍士聽到潞王哭訴,亦不免動了惻隱之心,轉而支持李從珂。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等攻城將領,原是李從珂舊部,皆為璐王感奮,各有反意。

當時張虔釗主攻西南城,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刃驅逼士卒。

攻城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楊思權、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皆都佯作大敗,引軍遁走。

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

李從厚得知兵敗鳳翔,遂對朱弘昭、馮贇說道:先帝辭世,朕本無意帝位,是被諸公擁立。朕將朝政皆委諸公,無有不準。此番兵伐鳳翔,諸公自誇平叛不足為慮。事已至此,尚有何策扭轉禍局?若果無之,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可也。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華夏真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成惡毒女配該怎麼破? 快穿:炮灰男配要翻身 秒增一年壽元,燃命光速修仙 華娛1997:公知粉碎機 我在星際擺攤養豬 婚後,他的暗戀藏不住了 綠茵重構者:從裡爾崛起的傳奇 重生之魔君的囚妃 萬相閾限 離婚半年才懷,賀總,娃真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