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項昌樂院士的求學之路是“基礎厚植—專業深耕—跨界創新”的典型範式。
北京理工大學的國防學科背景賦予其“家國情懷與科技使命”的雙重基因,而本碩博階段的遞進式研究,則構建了從基礎理論到工程實踐的完整能力圖譜。
這種係統性的學術訓練,最終促成他在特種車輛傳動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成為我國裝備科技自主創新的領軍者。
其他的求學經曆印證了:院士的成長不僅需要天賦與機遇,更依賴於長期係統性的學術積累與戰略方向的精準選擇。
院士從業之路
1999年至2000年,項昌樂在美國訪問學習。
回國後,他先後擔任北京理工大學車輛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7年,項昌樂擔任車輛傳動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北理工)主任。
2000年,項昌樂擔任北京理工大學原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2002年,項昌樂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
2014年11月,項昌樂擔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
2019年11月,項昌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項昌樂院士的從業之路呈現出“學術深耕—團隊建設—戰略引領”的遞進式發展軌跡。
他在不同階段的職業經曆,為其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昌樂在美期間接觸到國際先進的車輛傳動技術,尤其是混合動力與電驅動係統的研究動態。
這種跨文化的學術交流促使他重新審視國內傳動技術的發展路徑,為後續提出“機電複合傳動”理論埋下伏筆。例如,他在訪學期間參與的“多能源耦合控製”課題,直接啟發了其博士論文的核心創新點。
美國實驗室的“問題導向—跨學科協作”模式對其產生深遠影響。
他將西方先進的仿真技術與國內工程實踐相結合,形成“理論建模—數字孿生—物理驗證”的研究閉環。
這種方法論在其後續攻克液力變矩器振動抑製難題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項昌樂擔任車輛傳動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他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建立了“液力傳動—機械傳動—電傳動”的全鏈條研究體係。
該平台為其團隊提供了大功率試驗台等關鍵設備,支撐其完成“863計劃”液力機械綜合傳動係統研發,實現我國特種車輛傳動效率從65到85的跨越。
項昌樂擔任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時,他推動機械工程與控製科學、材料科學的深度融合,組建了“傳動係統智能化”創新團隊。
這種學科交叉直接催生了“機電複合傳動能量流協同控製”技術,使我國成為繼德國之後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作為北理工副校長,項昌樂主導建設“兵器科學與技術”雙一流學科群,推動科研經費從2014年的15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8億元。
這種資源整合能力為其團隊承擔“973計劃”“科技創新2030”等重大項目提供了堅實保障。
他項昌樂牽頭建立的“北理工—兵器集團聯合實驗室”,將液力變矩器等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裝備戰鬥力。
例如,某型液力機械綜合傳動係統從實驗室到列裝僅用3年,創造了國防科技轉化的“北理工速度”。
在科協期間,項昌樂參與製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推動“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專項設立。
這種宏觀視野使其科研選題更具戰略前瞻性,如提前布局無人平台傳動技術,為後續院士申報中的“技術預見”加分。
他提出“科研人員減負十條”建議,推動簡化項目評審流程。
這種對科研生態的深刻理解,幫助其團隊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創新活力,2018年單年,他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2項,創曆史新高。
當選院士後,項昌樂主導製定《特種車輛傳動係統通用技術條件》等5項國家標準,打破歐美技術壁壘。
例如,其提出的“傳動係統可靠性評估方法”被納入北約裝備互操作指南,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提升。
項昌樂通過“院士工作室”機製,培養出國家級青年人才4名,團隊成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
這種“傳幫帶”模式延續了其學術思想,形成“領軍人才—骨乾團隊—青年後備軍”的良性循環。
後記
項昌樂院士的成長軌跡呈現出“地域文化浸潤—學術體係奠基—職業路徑躍遷”的三重邏輯鏈條。
項昌樂院士的出生地安徽六安霍山縣,其徽商文化中“賈而好儒”的傳統與紅色革命精神交融,塑造了項昌樂“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價值觀。
其家鄉永康橋村的農耕文明特質,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專注執著的科研韌性。
霍山中學作為省級重點中學,為其提供了優質的基礎教育平台。
上世紀80年代的縣域教育資源雖有限,但師長的嚴格教導與霍山崇文重教的傳統,為其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現北理工)奠定了知識基礎。
霍山作為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強化了其“科技報國”的使命感。
2021年回鄉作報告時,他以“創新創造·成長成才”激勵學子,體現了地域文化對其精神世界的持續滋養。
求學之路上,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國防科技重鎮,其“紅色育人基因”與“兵器學科優勢”為項昌樂提供了獨特的學術土壤。
本科至博士的連續培養,使其係統掌握了車輛傳動領域的核心理論,形成了“理論實驗工程”三位一體的研究思維。
赴美國訪學經曆,使項昌樂接觸到混合動力傳動技術前沿。
這種跨文化科研體驗,不僅更新了技術認知,更促使其提出“機電複合傳動”創新理論,為後續技術跨越埋下伏筆。
留校任教後,他將北理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學,培養出85名研究生,其中多人獲行業優秀論文獎。
這種學術傳承機製既鞏固了其理論根基,也為團隊建設儲備了人才。
從業之路上,項昌樂在擔任車輛傳動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他主導建成國內首個大功率傳動試驗平台。
該平台攻克了液力變矩器振動抑製等關鍵技術,使我國特種車輛傳動效率提升20,奠定了行業領軍地位。
在擔任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時,項昌樂推動機械工程與控製科學、材料科學交叉融合,組建“傳動係統智能化”團隊,催生“機電複合傳動能量流協同控製”技術,實現我國傳動技術的代際跨越。
項昌樂在擔任北理工副校長期間,他統籌“兵器科學與技術”雙一流學科建設,將科研經費從15億增至28億元,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2019年,項昌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他主導製定5項國家標準,提出的可靠性評估方法被納入北約指南,標誌著我國傳動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