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李勁東院士,1963年8月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上思縣。
上思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防城港市的西北麵,東與欽州市欽北區交界,南鄰防城區,西與寧明縣接壤,北與扶綏縣毗鄰,東北與邕寧縣相連,位於南寧、欽州、防城港等城市的交彙地帶。
上思建製有1300多年,建縣也已經有100多年,擁有豐富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底蘊,境內十萬大山是知名影片《英雄虎膽》的故事發生地和重要外景拍攝地,境內還有布透溫泉、那厘溶洞群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為百越之地,秦朝屬象郡,漢初屬南越地。
西漢元鼎六年,這裡屬合浦郡地,東漢建安八年屬交州刺史部的鬱林、合浦二郡地。
三國時,這裡為吳轄地,東晉分鬱林郡,置晉興郡,上思縣屬晉興郡地。
唐貞觀十二年設置瀼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潭郡,乾元元年複為瀼州,同時天寶初年開置羈糜上思州。
北宋撤銷瀼州,並入羈糜上思州;元改羈察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
明洪武二十一年複稱上思州,弘治十八年改土歸流,改屬南寧府。
清光緒十二年改屬太平府,十八年上思州改為上思直隸廳,屬太平思順道。
民國元年改為上思府,民國二年又改為上思縣,民國十六年遷隆峒土司改流並入上思縣。
1949年12月8日,上思縣解放,1950年,分彆屬賓陽專區和南寧專區,1993年5月23日,劃歸防城港市。
上思縣人文底蘊深厚,這裡擁有上思“雖蕾”、瑤族婚禮習俗、過山瑤服飾、上思“窩坡”、上思“磨福”、上思舞鹿等非遺項目。
還有瑤族婚禮、春牛舞、鹿舞、石狗藝術等古樸迷人的民俗文化。
上思縣具有悠久的詩詞文化傳統,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稱號,詩詞創作不斷發展,康熙年間《上思州誌》原刻本僅殘存第四卷,珍藏在複旦大學圖書館。
上思縣名人輩出,清末民初的著名軍事將領,黑旗軍的領袖劉永福,出生於上思縣平福鄉。
他在抗法戰爭和抗日鬥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精神。
出生地解碼
上思縣對李勁東院士的成長及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影響。
上思縣建製超1300多年,曆史積澱深厚。
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這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勁東,培養了他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文化的熱愛,為其日後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體現出的創造力和智慧,也可能激發了李勁東的創新思維。
上思縣的學校教育為李勁東院士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他畢業於上思中學,在中學階段,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教育資源,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也可能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走上了科研之路。
上思縣的人文環境塑造了李勁東的性格和價值觀。
家鄉人民的勤勞、樸實等品質,可能影響著他,讓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夠保持踏實、勤奮的態度,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科學真理。
家鄉的自然環境,也可能對他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寧靜的自然中,他或許能更好地思考問題,培養專注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雖然出生地為李勁東院士的成長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影響,但他個人的天賦、努力以及在後續學習、工作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等,同樣是他成為院士的關鍵因素。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李勁東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熱工及熱能利用專業本科,1985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李勁東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熱能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0年,李勁東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博士研究生,1993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李勁東院士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李勁東在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熱工及熱能利用專業本科學習,讓他掌握了熱工理論、熱能轉換與利用等基礎知識,為後續深入研究相關領域技術奠定了基石。
這些知識在他日後從事的衛星熱控製技術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衛星在太空環境中麵臨極端溫度變化,需要利用熱工原理進行溫度控製和調節,確保衛星各部件正常工作。
李勁東繼續在熱能工程專業攻讀碩士,使他在熱能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因此接觸到更多前沿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方法,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從事複雜的科研工作做好了準備。
這一階段的學習讓他能夠從更係統的角度看待熱能問題,在衛星熱控製技術研發中,能夠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優化熱控係統設計。
李勁東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攻讀博士。
清華大學的學術氛圍濃厚,科研資源豐富。
李勁東有機會接觸到國內外頂尖的學者和科研團隊,參與前沿的科研項目。
這極大地拓展了他的學術視野。
工程力學的知識與他之前的熱能專業相結合,為他在航天遙感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