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繁昌作為新四軍活動區域,紅色文化中“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融入他的科研理念。
在“曙光”係列研發中,麵對國外技術封鎖,他提出“機群架構”的創新路徑,正是對這種精神的當代詮釋。這種文化基因使他在科研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使命感,將個人事業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
80年代,中國掀起“科學的春天”,但科技資源高度集中於大城市。
孫凝暉作為縣域學子,通過高考進入北大計算機係,本身就是一次階層跨越。
這種經曆讓他對“科技平權”有深刻理解,在後來推動高性能計算機普及過程中,他特彆強調“讓超級計算機走出實驗室,服務中小企業”。
更重要的是,繁昌作為工業縣的發展曆程,讓他深刻理解科技與產業的關係。
80年代,繁昌依托礦產資源發展工業,這種“資源驅動型”經濟模式的局限性,促使他思考“如何用科技賦能傳統產業”。
這種思考直接體現在“曙光”係列在石油勘探、氣象預報等領域的應用——通過超級計算提升傳統行業效率,實現技術普惠。
縣域環境的相對封閉,反而培養了他“以小見大”的思維方式。
在繁昌一中時,他通過閱讀《科學美國人》等刊物了解國際科技動態,這種“從邊緣看中心”的視角,使他在後來的科研中總能跳出常規框架。
例如,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當國際主流聚焦於單核性能提升時,他敏銳地轉向分布式計算,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正是縣域視角下的突圍智慧。
此外,繁昌的山水格局也塑造了他的科研風格。
長江的奔湧不息讓他領悟到“持續迭代”的重要性,而皖南丘陵的迂回曲折則教會他“在複雜係統中尋找最優路徑”。
這種思維方式在“曙光”係列的架構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多層次並行計算,實現性能與能耗的平衡。
繁昌雖為小縣,但曆史上不乏科技先驅。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附近考察地質,其《夢溪筆談》中的實證精神,與孫凝暉的科研理念一脈相承。
這種曆史傳承讓他在科研中始終保持著對“經世致用”的追求。
在擔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期間,他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正是對這種傳統的當代演繹。
更值得關注的是,孫凝暉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科技發展的縣域貢獻。
他的成功證明,即使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縣域,通過個人努力與時代機遇的結合,仍能培養出頂尖科技人才。
這種“縣域突圍”的模式,為中國科技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強調“雙一流”高校的同時,不應忽視基礎教育階段的縣域力量。
總的來說,孫凝暉院士的案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地域對人才的影響,並非簡單的資源多寡,而是文化基因、教育質量與時代機遇的共振。繁昌作為普通縣域,通過嚴謹的基礎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敏銳的時代感知,孕育出頂尖科學家,這本身就是對“教育公平”的最佳詮釋。
在當前“鄉村振興”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雙重戰略下,這種縣域經驗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如何將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為科技創新動力,或許是破解人才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所在。
院士求學、從業之路
1985年9月,孫凝暉就讀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本科,1989年7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9年9月,孫凝暉就讀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1992年7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5年9月,孫凝暉就讀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研究生,1999年7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1997年7月起,孫凝暉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智能中心研發部副主任、主任。
2000年3月起,孫凝暉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高性能計算機室主任、係統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係統結構研究部主任、所長助理、常務副所長,計算機係統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係統結構研究部主任、所長任期5年)。
2019年11月,孫凝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3月,孫凝暉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求學之路、從業之路解碼
孫凝暉院士的求學與從業之路呈“理論奠基—技術攻堅—戰略引領”的進階軌跡,為其成為院士奠定多維度基礎。
孫凝暉入讀北大計算機係,係統性基礎學科訓練如王選院士影響下的體係結構認知)與跨學科視野接觸複雜係統理論),使他構建起“從原理出發”的思維範式,為後續架構設計埋下邏輯伏筆。
孫凝暉進入中科院計算所碩士階段學習,他參與並行計算項目,培養“問題導向”的工程思維。
博士期間,他聚焦“可擴展並行處理”,恰逢國外技術封鎖,研究錨定“國產化替代”,其博士論文直接服務於後來“曙光”係列核心架構設計。
孫凝暉放棄出國,選擇留所組建團隊,將個人科研與國家需求深度綁定。
孫凝暉主導“曙光1000a”研發,以“混合架構”實現技術突破,形成“非對稱創新”方法論,為國產超算突破封鎖提供路徑參考。
孫凝暉擔任高性能計算機室主任期間,建立“雙周攻堅會”機製,推動“曙光4000”進入全球top10。
孫凝暉擔任常務副所長時,他推動產學研融合,將超算技術導入石油、氣象等民生領域,提前布局“算力普惠”。
孫凝暉擔任計算所所長五年間,力推“異構計算+自主生態”體係,打通“芯片架構軟件”全鏈條。
他推行“青年科學家工作室”,打破論資排輩,儲備後續創新力量。
從北大基礎理論到中科院應用研究,他始終以高性能計算為軸心,在體係結構、並行計算等領域形成技術壁壘。
博士階段,他直麵技術封鎖,從業後緊扣“863計劃”“e級計算”等國家戰略,將個人事業嵌入科技自立自強進程。
孫凝暉從執行者解決具體技術問題)到整合者管理項目與資源)再到定義者重塑超算產業生態),他契合院士評選中“技術貢獻—行業影響力—戰略價值”的進階邏輯。
結語
孫凝暉院士的成長路徑是中國自主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的典型樣本,北大賦予的創新基因、中科院的實乾底色,以及在技術攻堅、管理實踐、戰略布局中完成的能力躍遷,共同構成“從研究者到戰略科學家”的成長邏輯。這一路徑證明,頂尖人才的崛起,既需專業領域的“深耕”,更需在時代需求中找準“航向”的曆史自覺。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