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童小華擔任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教授。
2015年4月,童小華任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8年8月,童小華任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分中心主任。
2021年1月,童小華擔任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23年11月,童小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學之路和從業之路解碼
童小華院士的求學與從業之路,是一條將學術專注、國際視野、工程實踐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的典型路徑。
他的成長軌跡,既體現了個人奮鬥的特質,也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體係的發展脈絡,更揭示了科學家成長與時代需求的深層互動。
童小華自進入同濟大學測繪專業學習,係統接受了該校“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學術訓練。
作為中國測繪學科的重要發源地,同濟大學在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積澱深厚。
童小華的導師群體如程效軍教授)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注重培養“從工程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的思維方式。
童小華院士的本科畢業設計《基於gis的城市地下管線管理係統》,即展現出他對工程需求的敏銳洞察,這種“頂天立地”的研究風格貫穿其學術生涯。
童小華從本科畢業,到2023年當選院士,他在測繪遙感領域深耕30年,始終聚焦“空間數據質量控製”這一核心方向。
這種專注源於其博士階段的學術選擇。
他的博士論文《遙感影像幾何精度控製理論與方法》,首次係統提出“空間數據可信度”概念,為後續20年研究奠定基礎。
正如其導師所言:“他是同濟培養的‘釘子型’學者,認準一個方向就釘到底。”
童小華在碩士階段參與上海地鐵1號線工程測量項目。
他將測繪技術與土木工程結合,解決了複雜地質條件下的變形監測難題。這種工程實踐使他深刻理解“學科交叉”的價值,為後來推動測繪與計算機科學、航天工程的融合埋下伏筆。
博士畢業後,童小華赴香港理工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參與“衛星影像實時處理”項目。
期間,他接觸到國際主流的攝影測量軟件如erdas)和研究方法,首次係統學習gps與遙感數據融合技術。
這段經曆不僅提升了他的技術能力,更使其意識到“中國測繪必須從跟跑到領跑”的緊迫性。
童小華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聚焦“多源遙感數據融合”。
期間,他提出“基於特征匹配的遙感影像自動拚接算法”,解決了當時國產衛星影像拚接精度低的難題。
這一成果被納入國家863計劃,並應用於“資源三號”衛星工程,標誌著其從理論研究者向技術攻關者的轉型。
童小華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訪問期間,深度參與該校國家地理信息與分析中心ncgia)的“地學大數據可視化”項目。
他不僅學習了arcgis的最新技術,更與國際頂尖學者如icgoodcd)建立合作關係,為後續推動“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國際化奠定基礎。
這段經曆讓他意識到:“國際競爭的本質是標準與話語權的爭奪。”
童小華團隊曆經20年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空間數據可信度”理論體係。
該體係包括可信度度量模型如基於貝葉斯網絡的不確定性評估)、控製技術如動態誤差補償算法)和評估標準如《航天遙感數據質量規範》)。
這一理論突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重新定義了空間數據質量研究的邊界”,並獲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針對“嫦娥三號”百米懸停避障難題,童小華團隊研發“多波束激光三維成像可信度增強技術”。
該技術將探測精度從分米級提升至厘米級,保障了著陸器安全著陸。
該技術被寫入《中國航天白皮書》,並獲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資源三號”衛星研製中,童小華院士團隊提出“顫振影響下的幾何修正方法”,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實現國產衛星測圖精度從10米到5米的跨越。
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童小華院士團隊為空間站建設提供“艙外活動路徑規劃係統”,解決了太空環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難題。
童小華院士推動建立“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與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科等企業聯合攻關,累計孵化12家科技企業,成果轉化金額超3億元。
其團隊研發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評估軟件”已在全國300多個單位應用,成為行業標準工具。
擔任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後,童小華推動學科“三大轉型”。
一是研究方向轉型:從傳統工程測量轉向深空探測、智慧城市等前沿領域,組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
二是人才培養轉型:設立“測繪+計算機”雙學位項目,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三是國際合作轉型:與ucsb、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等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作為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主任,童小華院士主持完成“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工程”,構建覆蓋全球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數據庫。
童小華院士擔任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牽頭製定《中國深空探測測繪遙感發展路線圖》,推動探月工程四期、火星采樣返回等任務的技術攻關。
童小華發起成立“國際行星測繪遙感學會”,創辦《paarygeodesy》期刊,推動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如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技術委員會主席)。其團隊累計培養博士生87人,其中23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形成“童家軍”學術共同體。
作為王安石故裡的學者,童小華深受“務實創新”的江右文化影響。
其科研團隊在嫦娥任務中“72小時連續攻關”的精神,與東鄉“敢闖無人區”的傳統一脈相承。
他常以王安石“三不足”改革精神激勵學生:“科學探索就要有‘天變不足畏’的勇氣。”
童小華的成長恰逢中國測繪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關鍵期。
1990年代國產衛星技術的突破、2000年代載人航天工程的啟動、2010年代深空探測的布局,為其提供了“將論文寫在太空”的曆史舞台。他在多個場合表示:“個人命運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是這一代科學家的幸運。”
童小華團隊所在的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測量係,曾參與“兩彈一星”工程測量。
這種紅色傳統塑造了其“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團隊成員常說:“我們的工作,是在為國家鑄造太空安全的基石。”
院士之路的啟示:科學家成長的多維密碼。
一是學術定力:30年聚焦“空間數據質量”,在冷門領域持續深耕,體現“十年磨一劍”的堅守。
二是問題意識:從工程需求中提煉科學問題,如嫦娥避障、衛星顫振等,實現“頂天”理論與“立地”實踐的結合。
三是團隊協作:帶領跨學科團隊測繪、計算機、航天工程)攻克技術難題,展現“大兵團作戰”能力。
四是戰略眼光:提前布局深空探測、智慧城市等領域,推動學科搶占國際製高點。
五是家國情懷:將個人研究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在嫦娥、北鬥等工程中實現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後記
童小華院士的成長軌跡,是中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體係發展的縮影,也是科學家個體奮鬥與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的典範。
他的學術成就不僅推動了測繪遙感學科的進步,更在航天工程、國家安全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正如他在院士感言中所說:“我們這代人,有幸參與了中國從地球測繪到深空探測的跨越。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測繪科技賦能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
這種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命運的精神,正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寫照。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