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張廣軍院士,1965年3月出生,天津漢沽人。
漢沽位於天津市東部,渤海西北岸,薊運河下遊,是天津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地處天津、北京、唐山三角地帶,東至河北省唐山市50公裡,西距天津市中心區60公裡,距天津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20公裡,擁有32公裡的海岸線。
漢沽曆史悠久,其名稱源於漢代開鑿的運鹽小河“小鹽河”,因朝代漢與河沽結合而得名。
東漢時期,這裡已有煮鹽灶戶居住,曹操北征烏桓時在此開鑿小鹽河運鹽。
唐代這裡屬雍奴武清縣轄地,遼金時期屬香河縣,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入寶坻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劃歸寧河縣。
民國元年1912年),這裡屬於直隸順天府東路廳通州寧河縣。
民國三年1915年),這裡屬於直隸津海道京兆特彆區寧河縣。
民國十七年1929年),屬於河北省寧河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屬於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寧河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屬於河北省公署寧河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屬於偽河北省公署津海道寧河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屬於河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河縣。
1949年3月,漢沽從寧河縣析出設立漢沽特彆區,後多次調整隸屬關係,2009年並入天津市濱海新區。
漢沽鹽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長蘆漢沽鹽場前身為“蘆台場”,始建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的海鹽鹽場。
而薊運河鐵路大橋,是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李鴻章向長蘆鹽商集資修建,是唐胥鐵路延長線上的重要建築。
漢沽名人輩出,清乾隆壬申1752年)的舉人劉灼,父親去世後,與兄長靠開私塾為生以奉養老母和供弟弟上學。
他後被破格選拔到江南,出任過安慶江防同知、宿州知州等職,治理有方、清正廉潔,但因得罪同僚和上司被彈劾去職。
漢沽崔氏第十五世傳人崔以敬,“裕善堂”之家創始人。
他12歲考中秀才,後為副貢生。鹹豐十年1860年)設館教書,曾任山西縣主簿,後任四川酉陽直隸州州判幕僚。回鄉後先後任教58年,培養學生200餘名。
出生地解碼
張廣軍院士出生於天津漢沽,出生地對他的成長成才有多方麵影響。
漢沽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張廣軍畢業的漢沽一中是天津市首批重點中學。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高,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為他提供了紮實的基礎教育,也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助力他考入天津大學,為日後的科研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漢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尤其鹽文化源遠流長。
這種文化傳承培養了漢沽人勤勞、堅韌、創新的品質。
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張廣軍深受熏陶,有助於他在科研道路上麵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勇於創新,不斷追求卓越。
漢沽地處天津東部,其地理位置使他能接觸到多元的文化和思想。
他既有著濱海地區的開放包容,又承接了天津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這樣的環境有助於拓展張廣軍的視野,培養他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胸懷,使他在科研中能夠博采眾長,不斷突破創新。
漢沽是張廣軍成長的地方,家鄉的山水、親人、朋友都給予了他情感上的支持和溫暖。
這種家鄉情感成為他努力奮鬥的動力之一,讓他在科研領域不斷拚搏,希望能為家鄉爭光,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
院士求學之路
1982年9月1986年7月,張廣軍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係精密儀器專業本科生學習
1986年9月1991年4月,張廣軍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係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
求學之路解碼
張廣軍院士在天津大學的求學經曆,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本科階段,精密儀器專業的學習,讓張廣軍掌握了精密儀器設計、製造和測量等基礎知識,為後續深入研究打下了根基。
通過係統學習機械設計、光學、電子技術等多學科知識,他構建了全麵的知識體係,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碩士、博士階段,他專注於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在測量技術、傳感器原理、數據處理等方麵有了更深入的鑽研。
這培養了他在測試計量領域的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為他從事動態視覺測量研究提供了專業知識支撐。
天津大學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科研資源。
在求學過程中,張廣軍有機會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接觸到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導師的悉心指導和科研團隊的協作,讓他逐漸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他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數據以及撰寫論文,培養了他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要求他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這促使他不斷挑戰自我,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為他日後在科研領域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奠定了基礎。
從本科到博士的求學之路長達近9年,這期間需要付出持續的努力和艱辛的汗水。
麵對繁重的學業任務和科研壓力,張廣軍堅持不懈,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