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多吉院士,藏族,1952年12月出生於西藏加查。
加查現為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所轄的一個縣,它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東接林芝市朗縣,南連隆子縣、曲鬆縣,西至桑日縣,北達林芝市工布江達縣。
加查曆史悠久,可上溯到距今數千年前的原始社會階段。
吐蕃前期,加查縣大致屬於“達域”小邦統轄範圍。
公元7世紀,吐蕃讚普鬆讚乾布建立統一王朝,加查一帶被歸入“約如”範圍。
吐蕃王朝崩潰後,加查進入分裂割據時期。
元、明、清時期,加查分彆受“牙裡不藏思巴萬戶府”“答噶爾卜寨”及噶廈政府管轄。
1959年,加查宗和拉綏谿合並成立加查縣,歸劃山南地區領轄。
加查人文底蘊深厚,這裡是西藏佛教後宏期時寧瑪派較早出現的地區之一,此外,達波噶舉派的創世人之一索南仁欽在加查境內創建達拉崗布寺,於此形成達波噶舉派的根本道場。
加查木碗製作技藝曆史悠久,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其製作技藝代代相傳,已成為西藏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旅遊紀念品和收藏品。
加查縣有獨特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如藏曆新年等節日期間,當地群眾會身著盛裝,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歌舞表演、傳統體育比賽等。
院士求學之路
1974年9月—1978年8月,多吉在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專業學習。
1983年1月—1984年1月,多吉在成都地質學院基礎地質理論專業學習。
1987年8月—1988年7月,在意大利比薩大學國際地熱學院地熱勘查技術專業學習。
求學之路解碼
多吉院士豐富而紮實的求學經曆,為他日後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吉在成都地質學院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專業的學習期間,他掌握了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包括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等知識,為他日後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全麵的知識體係支撐。
多吉在成都地質學院基礎地質理論專業的深入學習期間,他進一步深化了他對地質學基礎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這兩段學習經曆培養了他紮實的專業素養,為他在地質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成都地質學院的學習過程中,多吉院士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還接受了係統的科研訓練。
他學會了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種科研思維的培養貫穿了他的整個求學過程,使他在日後的工作中能夠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為解決複雜的地質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思維保障。
多吉在意大利比薩大學國際地熱學院地熱勘查技術專業學習期間,他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先進的地熱勘查技術和理念。
當時國外在地熱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已經相對成熟。
通過在比薩大學的學習,他能夠了解到國際上最新的地熱勘查方法和技術手段,如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先進的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等。
這使他開闊了國際視野,為他回國後開展地熱資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借鑒。
這有助於他將國際先進技術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推動我國地熱資源勘查技術的發展。
在國外的學習經曆不僅讓多吉院士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技術,還提升了他的綜合能力。
在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他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通過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和學生交流合作,他學會了如何在國際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如何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這些綜合能力的提升對他日後在國際地質領域開展合作研究、提升我國地質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多吉院士的求學之路涵蓋了多個地質相關領域。
從基礎地質到專業地熱勘查,從國內學習到國際交流,他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這也培養了他的科研思維與綜合能力,為他在地質礦產勘查領域取得卓越成就,最終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72年7月—1974年9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加查縣電影隊放映員。
1978年8月—1985年4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技術員。
1985年4月—1987年12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羊應鄉工區技術負責人副科級)、助理工程師。
1987年12月—1990年3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項目技術負責人、中意合作項目主任。
1990年3月—1994年5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總工辦副主任。
1994年5月—1995年1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地質勘查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