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000年2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總工辦主任、副總工程師。
2000年2月—2003年8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總工程師。
2001年11月,多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係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
2003年8月—2006年9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
2006年9月—2009年1月,多吉擔任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總工程師。
從業之路解碼
多吉院士豐富且紮實的從業經曆,對他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多吉擔任加查縣電影隊放映員,這段經曆培養了他的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也鍛煉了他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使他能更好地與不同人群交流合作,為日後從事團隊工作奠定了基礎。
多吉擔任地熱地質大隊技術員期間,他深入一線,積累了豐富的地熱地質實際工作經驗,熟悉了地熱地質勘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為後續技術提升和科研工作開展提供了實踐支撐。
多吉擔任羊應鄉工區技術負責人、中意合作項目主任等職務期間,他負責具體項目的技術工作和國際合作事務。
這使他不僅在技術上得以獨當一麵,還接觸到國際先進的地熱勘查理念和技術,提升了項目管理能力和國際合作水平。
多吉在多個管理崗位上任職,從地熱地質大隊總工辦副主任到局長等職務,他在管理方麵得到了充分鍛煉,學會了如何領導團隊、協調資源、製定發展戰略。
這些能力使他能夠從宏觀角度推動地熱地質事業發展,為他在行業內贏得了廣泛認可和影響力。
多吉擔任地熱地質大隊和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在技術指導和科研創新方麵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國地熱地質勘查的技術水平,在行業內樹立了權威地位,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多吉院士在從業過程中,始終致力於推動西藏乃至全國地熱地質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他的成就和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麵,更體現在對整個行業的引領和推動上,這也是他成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院士科研之路
多吉院士長期從事地熱、礦產等地質勘查及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和地質找礦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領域,多吉院士率領團隊打破國際上“隻有火山周圍才有深部地熱”的傳統認知,堅持在羊八井開展高溫深井勘探,成功在地下1500米開采出高溫熱能。
羊八井熱田深井zk4001孔成為中國第一口地熱高產井,單井發電潛力達12.58,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曆史。
多吉院士主持完成羊八井熱田深部高溫熱儲形成機製研究,填補了我國高溫地熱成因機製領域的空白。
他建立了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係統模型,提出了變質核雜岩係中高溫地熱係統形成及熱流體運移的新理論,確定了大陸非火山型高溫熱田新類型。
多吉院士先後參加了羊易熱田、拉多崗熱田等多個熱田的地質勘查與資源評價工作,為這些熱田的後續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擴大了地熱能源的供應範圍。
在礦產資源勘查領域,多吉帶領團隊在西藏發現並評價了多個大型及超大型銅等多金屬礦床,增加了我國的礦產資源儲備,為把西藏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奠定了基礎。
多吉在參加馬攸木等大型金礦的野外地質勘查工作中,在岩金找礦方麵獲得重大線索,為西藏淺層低溫熱液型岩金礦找礦奠定了基礎。
多吉與有關專家共同發現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熱泉型銫矽華礦床,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空白,對我國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勘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多吉院士主持開展西藏中部主要交通沿線尋找天然飲用礦泉水地質項目,發現並評價了西藏曲馬多優質天然礦泉水水源地。
該水源地的礦泉水屬於小分子團,鋰、鍶、矽酸複合型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已開發成為“5100瓶裝礦泉水”。
此外,多吉院士還出版了《水熱成礦新類型西藏銫矽華礦床》《中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等多部專著,發表論文90餘篇,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研之路解碼
多吉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個方麵對他當選院士產生了關鍵影響:
他在高溫地熱成因機製、地熱係統模型等方麵的理論創新,以及在變質核雜岩係中高溫地熱係統新理論的提出,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確立了他在地質地熱領域的學術權威地位,為當選院士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
他帶領團隊在地熱資源和礦產資源勘查方麵取得的一係列重大成果,如發現多個大型及超大型礦床、地熱高產井,以及在岩金找礦、稀有金屬礦床發現等方麵的突破,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發展,使他在國內外地質行業中擁有廣泛影響力,這是他成為院士的重要因素。
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還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如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礦泉水水源地的發現與評價等,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符合院士對國家和社會有突出貢獻的要求。
他出版多部專著、發表大量論文,這些科研成果的積累展示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持續的科研創新能力,是他成為院士的有力證明。
後記
多吉院士的出生地、求學經曆、從業經曆和科研經曆共同助力他成為院士。
出生地的影響多吉院士出生於西藏加查,這片神奇的土地蘊含著豐富的地熱和礦產資源,激發了他對家鄉地質探索的熱情,為他日後投身相關研究提供了原始動力。
求學之路的作用多吉先後在成都地質學院和意大利比薩大學學習,係統學習了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基礎地質理論、地熱勘查技術等專業知識,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讓他能夠站在國際前沿視角看待地質問題,掌握先進的勘查技術和研究方法。
從業之路的助力從基層放映員到地質大隊的技術員、技術負責人、項目主任,再到管理崗位的總工辦主任、局長等,豐富的從業經曆使他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提升了項目管理和團隊領導能力,讓他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解決諸多複雜的地質勘查問題,在行業內樹立了威望。
科研之路的成就科研中,他在高溫地熱領域取得理論創新,發現多個大型礦床,實現地熱高產井突破等,這些成果為國家資源開發利用作出了巨大貢獻,體現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奠定了他在地質地熱領域的學術地位,使他憑借突出的科研成就和行業影響力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