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葛世榮院士,1963年4月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
天台縣位於浙江省東中部,東接三門縣,南鄰臨海市,西毗磐安縣,北連新昌縣,東北交寧海縣,西南通仙居縣。縣境東西長54.7公裡,南北寬33.5公裡,總麵積1431.66平方公裡。
天台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天台生息繁衍。
春秋時,這裡屬越,戰國時屬東越,後屬楚。
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初屬東越,漢昭帝始元二年屬會稽郡回浦縣。
三國吳時析章安置始平縣,此為天台建縣之始。
宋太祖建隆元年改台興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成立縣人民政府,屬台州專區,期間經曆多次區劃調整,1994年歸台州市。
天台人文底蘊深厚,這裡是佛教天台宗發源地、道教南宗創立地,擁有千年古刹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寺,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唐代時日本、高麗的僧人曾來此求法,使天台山名聲遠播。
天台是和合文化發祥地,“和合二仙”寒山、拾得的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體現了和諧、包容、善良等價值觀,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天台以“山水神秀”著稱,天台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有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始豐溪國家濕地公園、天台山大瀑布等自然景觀。
天台名人輩出,天台人濟公,原名李修緣,是南宋高僧,天台永寧村人,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家喻戶曉的“活佛”。
唐代著名詩僧寒山,長期隱居天台山,寫下了大量詩作,約有300餘首,其詩風獨特,富含哲理與禪意。
出生地解碼
葛世榮院士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天台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域環境等因素,對他的成長和學術成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天台縣是佛教天台宗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濟公、智顗等名人。
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可能從小就激發了葛世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術的追求,培養了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的精神,為其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天台人傑地靈,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堅韌不拔、拚搏進取的地域精神。
葛世榮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深受這種精神的感染,在麵對學術研究中的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勇於攻克難題。
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在煤礦運輸理論技術與裝備研究等領域不斷深入探索,最終取得卓越成就。
儘管天台可能不是教育資源特彆集中的大城市,但當地重視教育的傳統,為葛世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環境。
這使他能夠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順利考入黑龍江礦業學院,開啟了他在礦山機械領域的學習和研究之路。
天台縣曆史上名人輩出,鄉賢文化盛行。
這些鄉賢的成功事跡對葛世榮來說是一種榜樣力量,激勵著他以鄉賢為目標,努力提升自己,為家鄉爭光。
這種激勵作用促使他在學術生涯中不斷追求進步,最終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國家和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院士求學之路
1979年9月—1983年7月,葛世榮在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科技大學)煤礦機械化專業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葛世榮在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礦山機械工程獲碩士學位。
1986年9月—1989年7月,葛世榮在中國礦業大學礦山機械係機械工程專業讀在職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葛世榮院士的求學之路,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葛世榮考入黑龍江礦業學院煤礦機械化專業。
當時高考恢複不久,他在高二自學完高三課程後提前參加高考並被錄取,展現出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在本科期間,學校老師用心教學,給予學生個性化輔導,這讓他得以紮實地掌握了煤礦機械化專業的基礎知識,為後續的學術研究和專業發展築牢了根基。
葛世榮考入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讀礦山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這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進階,在此期間,他得以師從多位學術造詣深厚的老教授,如陳至達老師錢偉長先生的學生)、賀祖琪老師華羅庚先生的學生)等。
這些名師不僅傳授了專業知識,還帶來了前沿的學術理念和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使他對礦山機械工程領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其開展創新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葛世榮繼續在中國礦業大學攻讀在職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聚焦於機械工程專業。
博士期間,他圍繞礦井摩擦提升機防滑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專注於煤礦機械領域的關鍵難題,體現了他對專業研究的執著和深入探索的精神。
這一階段的學習和研究,讓他在煤礦機械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研究經驗。
這培養了他獨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為其日後在煤礦運輸理論技術與裝備研究方麵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葛世榮院士從本科到博士,始終專注於煤礦相關專業,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細作。
這種持之以恒的學術追求和對專業的熱愛,是他成功的關鍵。
其求學過程中積累的紮實專業知識、跨學科思維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能夠在煤礦智能運輸工程研究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他先後獲得多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最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煤炭開采運輸工程領域的傑出專家。
院士從業之路